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2/3頁)

遠遠望去,千年流淌的秦淮河,流淌到南京城東九龍橋後便一分為二,一股水順著城墻外側南行西流,成為外秦淮河;一股穿過東水關西行入城,成了內秦淮河,而此時的內秦淮河上漂著幾艘彩船,想來便是這城內的煙花之地。

寧渝自然沒有興趣去尋花問柳,實際上他對於女色並沒有太多的興趣,實在是經過了後世陣仗的寧渝,看這個年代的女性,並不會產生多少心動,哪怕是崔姒和陳采薇,其本身的氣質亦遠超臉蛋,成為讓寧渝更心動的存在。

實際上對於寧渝而言,更想知道的還是百姓們對於新的《欽定大楚憲法》的看法,這才是寧渝出行的真正目的。

這個年代裏並沒有所謂的報紙和其他的傳播機構,百姓們想要知道一些朝廷的大事,除了口耳相傳之外,還有就是依靠城墻邊上的布告,以及街頭巷尾的小茶館。

寧渝帶著眾人進了一家茶樓,剛剛坐定之後,點了一壺鐵觀音和幾分點心,還沒等開始吃呢,就聽到有人開始議論起來《欽定大楚憲法》的條條款款,倒也不是因為正巧,而是這幾天議論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偏偏朝廷也沒有任何禁止的意思,因此許多人都在討論著。

不過並沒有出乎寧渝意料,凡是讀書人,大體上都是覺得這《欽定大楚憲法》過於拔高了工商的地位,認為這朝廷有些薄待了讀書人,而商賈們則是一副與有榮焉的意思,恨不得天天把《欽定大楚憲法》背下來。

對於尋常百姓們而言,他們一方面感嘆朝廷對小民是越來越好了,畢竟這田稅可是都收到了大戶的手裏,可是另一方面,也在犯著嘀咕,那就是將來會不會改變這些政策,若是到時候換了政策,怕又是百姓們受苦了。

對於這些人所說所言,寧渝也沒有絲毫的憤怒與得意,他只是靜靜地聽著,時不時用炭筆記下幾筆,一切都仿佛變得無聲無息,可是寧四卻漸漸發現,皇帝整個人似乎也在發生著變化,變得更加像一個皇帝了。

在頒布《欽定大楚憲法》後,大楚也頒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包括《欽定大楚民法》、《欽定大楚商法》還有《欽定大楚刑律》,以及重中之重的《欽定大楚稅賦》,其中的條款是正式將攤丁入畝和士紳一體納糧當成了國策,被嚴格地在各地實施著。

其實這些法本身在《欽定大楚憲法》當中,是有一定的體現的,只是將這些條令給更加細化,變得更加通俗易懂,這對於小民來說是一件大好事,因為在過去的時候,法令其實並非是給百姓看的,而是給下面的小官小吏們看的,讓他們依法而行。

可以這麽說,在這個階段裏民不知有法,更不會依法而行。德治在這種環境下,也就變得非常理所當然,可以說這個階段的縣太爺,幾乎是將刑獄大權給一把抓在手裏的,斷案也就成為了縣太爺的必備功課,這其中固然有許多經典明斷,但是更多的則是糊塗斷案和利益往來。

寧渝心裏明白很多東西都是要一步步來,這個時候不易步子過大,否則很容易出現問題,因此他並不會想著一步邁向法治,這不現實也沒有必要。

不過總的來說,百姓們對於朝廷的要求並不高,而大楚在這方面其實已經是做得非常出色了,甚至是從那些讀書人的角度而言,朝廷都可以擔上一個“仁”字,因為沒有哪個朝代,會如此地重視小民的利益,甚至是低到塵埃裏的賤民們,也徹底迎來了新的生活。

許多恢復了正常戶籍的賤民們,他們跪在了皇城根腳底下,也不去喧鬧什麽,只是靜靜地跪著,他們沒有怨氣要發,也沒有委屈要訴說,只有無盡的感動與希望。

這一幕並不算出奇,因為除了他們,還有許多人也在對著皇城行大禮,無論《欽定大楚憲法》怎麽規定,他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跪拜,來讓住在皇城裏面的達官貴人們知道,百姓是最容易感恩的,哪怕是一點點的小恩小惠,都會讓他們銘記。

寧渝望著眼前的這一幕,深深嘆了口氣,眼角微微有些紅。

“傳令政事堂,讓他們都來看看,看看這些百姓們,咱們大楚真的做的還遠遠不夠……可是對於他們來說,卻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過了片刻之後,一大隊穿著紅色官衣的政事堂官員們,從東華門湧出來,他們的到來瞬間驚訝到了那些百姓們,他們望著那些滿頭大汗的官員,卻是變得有些不知所措。

李紱望著穿著一身便衣的寧渝,卻是有些驚訝,低聲道:“皇上,為何在此地……”

寧渝淡淡一笑,伸手指了指那些百姓們,然後回頭望了一眼官員們,輕聲道:“你們都跟我來,看看咱們的百姓,都是怎麽樣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