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登基為帝(第2/3頁)

當然,除了這些警備的力量以外,雛鷹營和講武堂的學兵們也都匯聚到了自己的所在地,他們受到皇家禁衛旅的節制,也在這裏面承擔一部分的安保力量,特別是將外圍的百姓徹底隔絕開來,以確保太平萬安。

百姓們望著這密密麻麻的復漢軍士兵,雖然也分不清這些人都是哪些部隊的,可是看到他們年輕而穩重的臉龐時,卻不由得感覺到了幾分安心,這樣的軍隊,一看便是能夠真正打仗的軍隊,也是能夠真正護佑百姓的軍隊。

在擁擠的人群當中,卻有幾人看上去頗為惹眼,為首一人是一名頭發花白的老者,他望著眼前的這一幕,卻是顯得異常的激動,身旁也有一名老者,只是神情更加淡然一些。

“若是當年祖父能見到今天這樣的場景,怕是死也無憾了。”

另一名老者卻是低嘆了一聲,“梨洲先生若是見到那一本所謂的《欽定大楚憲法》,怕是擔憂會更多一些。”

這二人所談到的梨洲先生正是當年大家黃宗羲,而正在交談的這兩個人來歷也都十分不凡,花白老者喚作萬承勛,正是當年黃宗羲的孫女婿,也是大儒萬斯同的侄子,自幼便以詩名傳揚天下,在黃宗羲死前,還曾專門給其留下一封書信。

“總之,年紀到此可死;自反平生雖無善狀,亦無惡狀,可死;於先人未了,亦稍稍無歉,可死;一生著述未必盡傳,自料亦不下古之名家,可死。如此四可死,死真無苦矣!”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萬承勛聽說復漢軍兵起之後,便懷著莫大的好奇心,等到復漢軍要稱帝時,便從鄉下走了過來,為的便是親眼瞧上一瞧這復漢軍的情況。

而他身邊的另外一名老者也非尋常人物,乃浙江杭州府海寧縣人氏,姓查名慎行,早在康熙四十二年的時候中過進士,後來還被授為翰林院編修,為官僅十年後便乞休歸裏,與萬承勛乃同輩好友,因此便跟著他一同來了這南京城。

聽到查慎行對復漢軍的《欽定大楚憲法》不置可否,萬承勛也不以為意,低聲道:“祖父一身不為清廷做官,為的自然便是心裏的那一口正氣,如今我漢家江山興復在即,這些旁枝末節,也就無關緊要。”

查慎行內心潛意識裏對復漢軍還是有幾分敵意的,或許他還感念著清廷當初給他官做的緣故,因此下意識便覺得復漢軍是叛逆,這次跟著老友一塊過來,心裏未嘗沒有一些看看復漢軍笑話的想法。

“宇光兄,這《欽定大楚憲法》可絕非細枝末節,一味貪享商賈之利,卻無視君子微言大義,著實可笑,你我今日來此也看不出什麽名堂來,乘著眼下出城的人少,咱們還是盡快離開此地吧。”

查慎行說罷便想逆著人潮離去,可是一旁的萬承勛卻搖了搖頭。

“這復漢軍的所作所為,無論是好是壞,老夫都想留下來悄悄,再說老夫如今都六十了,怕也是沒多少時間好活,留下來多看看,將來下去後也好跟祖父多多說道說道。”

查慎行嘆了口氣,“宇光兄,你的想法老夫當真明白,可是當下這復漢軍的所作所為,哪一條是為我士紳考慮?咱們跟他們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呵呵,這是不是一路人,終究是要看過才知道,反倒是悔余,眼下北方風寒,做事情還是需要三思而後行啊……”

二人經過這一番交談,也都明白了彼此之間的想法,正所謂志不同不相為謀,當下也就就此別過了。

卻是過了片刻,巳時正日子既將來臨,一隊隊穿著錦衣的士兵們從城內湧出,他們穿著的皮靴踩在地上,發出一聲聲清脆的腳步聲,而更多的穿著紅衣的復漢軍官員們,也從裏面湧出來,他們是這一次主持大典的官員們,宣告著這一次登基儀式即將來到。

又是過了片刻之後,卻是十余名穿著大明九章袞服的老者從裏面走了出來,他們頭上還戴著九旒冕冠,手執玉圭,開始朝著圜丘慢慢走去。

若是不懂禮法的人看了或許還會覺得莫名其妙,其實這些人都是目前的復漢軍好不容易搜羅到的一些大明宗室,雖然說這血脈都已經遠到不能再遠,可是畢竟還是沾著點親故,用來舉行這個登基大典,倒也足夠了。

領頭的幾名朱明宗室分成幾列站好,開始禱告天地,嘴裏也是念叨著一些繁雜的禱詞,他們目前所做的這一切,自然是為了表示天命已經重新回到了漢人的身上,當然作為大明的繼承人,如今的大楚也將會承接天命,成為天下正統。

實際上這一步,等同於是大楚直接否定了清廷的正統性,而是直接承接明統,那眼下的大清自然也就是成為了偽清。在這個年代裏,這一步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經過了這一步,才能說明天命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