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議定國號(第2/3頁)

案牘資料……

鄭覺眼神一凝,心裏卻是多了幾分警覺,面上也不好多說什麽,低聲道:“既然是楚王殿下的命令,小人也不敢阻攔,諸位請。”

“那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寧忠義笑了笑,也不以為意,幾隊復漢軍士兵便進了鄭家的宅子。

當然,復漢軍的士兵並不會很粗暴的去搜檢鄭家,而是去了鄭先的書房當中和庫房裏,將一些案牘給運了出去,中間見到的一應財物,分文未動,對於宅子裏的女眷更是不曾多看上一眼。

這一幕落在了鄭覺的眼裏,也不由得暗自點點頭,像這般動作已經是相當客氣了,只是他心裏也暗嘆了一句,可是有了這一回,恐怕鄭家真的已經是要沒落了。

想到這裏,鄭覺心裏對於鄭先便多了幾分埋怨,不管怎麽說,他們鄭家都跟寧家是姻親關系,只要好好巴結住寧家,坐在復漢軍這艘大船上,將來也少不得他鄭家的好處,何必要去貪圖那點小利,參與到那群小人當中,如今卻是徹底失了先機。

寧忠義在搜檢完畢以後,將案牘都裝上了馬車,也沒有再多說什麽,只是客氣地拱了拱手,便帶著人離去了。

案牘有沒有問題其實也不重要,只要鄭家以後徹底失了勢頭,那麽一切也都會慢慢失去的。

……

珞珈台上,眾人歡聚一堂,根本不知道此時的武昌城內出現了如此大變,由於復漢軍將武昌城封鎖得十分嚴密,因此根本沒有人出來走漏消息。

寧忠源此時一臉微笑地望著鄭先,輕聲道:“致齋,為何適才一直悶悶不樂?”

鄭先臉上帶著幾分苦笑,心裏明白今天這一關怕是很難過去了,當下便跪在了地上,悶聲悶氣道:“啟稟王上,臣只是看到了眼前這一幕,心裏不勝感懷罷了。”

“哦?致齋難道不高興嗎?”

寧忠源眼神微微眯了起來,他的臉上雖然還帶著笑容,可是語氣裏卻有些陰沉。

鄭先連忙趴在地上,高聲道:“臣心裏感懷的是,當今天下戰亂紛飛,百姓離亂,更有暴清殘民,小民苦不堪言,若非楚王起兵反清,救百姓於水火,如今豈有我漢家江山?”

一番吹捧之詞並不能改變什麽,鄭先很快就拋出了戲肉,“只是臣以為,我復漢軍想要更進一步,就需得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臣昏聵無能,難以委以重任,還望楚王明察。”

寧忠源聽完這話卻是臉色大變,連忙過去扶起跪在地上的鄭先,低聲道:“致齋,何至於此?孤昔日倡義之時,若非你們悍然相助,復漢軍又豈會有今日?致齋如今年不過五十,將來還大有可為,豈能此時激流勇退?”

一旁的程遠芝看到了眼前這一幕,笑道:“王上,致齋有此感嘆,想來也是天命已至。”

鄭先臉上也帶著幾分惶恐之色,眼中含淚:“王上,我復漢軍有今日著實不易,臣以為此時當以國事為先,若是將來能夠克定中原,臣也就心滿意足了。”

“既然如此,那孤也不再強求,只是家國一體,萬事憂心,將來若是到了國事危亡之刻,致齋可不能袖手旁觀啊……”

寧忠源臉上帶著微笑,這番話自然是客套罷了,若是真到了危急時刻,鄭家反而是最危險的了。

一場大宴,眾人皆飲酒過度,便各自昏昏沉沉睡在了珞珈台上,而武昌城內的槍聲也都漸漸停息了下來,超過數十家士紳大族全部被抄家,上千人被復漢軍的士兵押解出城,還有數十人被關押在了影子的地牢當中。

一場針對復漢軍內部士紳大族的清洗,就這麽悄無聲息地快結束了,其中鄭家也因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除了鄭先辭去在政事堂的差事以外在軍中和政事堂的鄭家子弟,這一次都被取消了官職,責令回到復漢軍政務大學和講武堂重新學習,其實也是相當於被閑置起來了。

當然對於武昌城內的百姓而言,這一次的變亂雖然感覺有些驚嚇,可是並沒有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什麽影響,反倒是一些平日裏耀武揚威的士紳大族,卻消失了蹤影,而他們的府邸上也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封條。

內憂外患既定,寧渝上位的日子也就擺上了日程,在寧忠源已經跟崔萬采和寧忠景透過風的前提下,文人們也就開始了自己的傳統藝能——勸進。

雖說這勸進已經玩過了一次,可上次確實是時機未到,寧忠源出於種種考慮之下,頂住了誘惑,可是這一次是真的不一樣了,畢竟連皇帝人選都給換了,而寧渝是真正的要做皇帝了。

對於復漢軍而言,根基在於軍隊,亦在於人心,可是軍隊在寧渝的多番手腕下,再加上雛鷹營和講武堂的骨幹力量,其實已經徹底握在了手裏,不用擔心會有人作亂。而人心方面,經過了科舉考試、工商改革和免除苛捐雜稅等種種操作後,再加上一次對內的清洗,算是將目前的整個盤子給穩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