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2/3頁)

看來將來反完清以後,還要對付內部的這些士紳才行!

“此些目前還不會立馬施行,將來會在新的田賦制度裏體現出來,也會成為我父登基後頒布的第一批法令!”

寧渝的這一番話當中,卻是透露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復漢軍終於要立國稱制了!

李紱對這裏面的一些事情了解的並不多,不過在得知的時候,也不由得有些興奮!

建國稱制,不光是意味著他寧家一躍成為皇族,就連其他的開國功臣們,也將會封公封侯,大家夥出來把腦袋系在褲腰帶上打天下,為的不就是這個嗎?

當然這個時候,寧渝提出把田畝制度改革放在登基後,實際上也是在跟復漢軍內部的有功士紳做了一次交換,那就是給你們封賞高官厚祿,但是你們得保證一點,那就是新朝的田畝制度得以順利進行!

新的田畝制度能夠順利進行,對於寧渝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這關系到占比九成九的農民,能否在新朝的體制下穩定下來,他們穩定了下來,則復漢軍立下的這一國根基,也就穩定了下來,可以說事關千秋社稷。

寧渝不奢求讓所有的農民都能發自內心的追隨復漢軍,因為寧渝拿不出來足夠的利益籠絡他們,只要能夠將他們穩定下來,對於寧渝來說就是一個勝利。

說白了,這個時代是個比爛的時代,只要復漢軍比清廷、白蓮教和朱一貴強上一些,就足夠保證人心在手。至於萬民擁戴的事情,那只能等到日後,從其他地方掠奪來足夠的利益,才能考慮這一點。

崇禎九十五年的冬天顯得尤其寒冷了許多,自從寧忠源自立為王後,便宣布使用崇禎紀元,因此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成為了崇禎九十五年。

到了十一月底時,復漢軍已經徹底拿下了浙江全境,其中第五師駐守淮北一線,防備山東的清軍南下,而第六師則駐守安徽河南交界處,避免河南的清軍東進。而第一師、第三師、第四師和第七師,在程銘和宇治景等人的率領下,開始朝著福建的方向全速前進。

當然名義上的大元帥自然還是寧渝,不過寧渝卻沒有跟著部隊去打福建,他還要留在江寧,為來年父親在江寧登基一事進行籌劃,這個時候江寧的大小事務,都需要寧渝來處理,因此也是忙得分不開身。

在登基的問題上,寧渝跟武昌的溝通其實已經很多次了,主要的問題還是體現在一點上,那就是到底是在武昌登基,還是在江寧登基,分成了兩波人爭吵不休。

像寧家、程家和鄭家的一些老人,主要是以程遠芝和寧忠景為首的一派人,認為在武昌登基更加穩妥,畢竟這裏是復漢軍起家的地方,忠誠度能夠得到保證,而且武昌已經久未經過戰事,沒有被怎麽破壞,因此用來登基比較合適。

但是以寧渝為首的年輕一派人都以為,江寧不僅作為六朝古都,而且還是當年大明的首都,擁有非常深遠的寓意,畢竟復漢軍一向是以朱元璋為標杆,以驅逐韃虜興復漢家江山為目標,若是能夠建都江寧,到時候改成應天府,想必會有相當大的奇效。

復漢軍雖然不會真正的重建大明,可若是通過這種惠而不費的方式,來收納一部分故明之士的人心,想來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特別是在寧渝心裏,還有一個另外的想法,那就是新朝建立之初,正應當大刀闊斧實行改革,若是還在武昌,難免會受到復漢軍內部保守勢力的制衡,這一點對於寧渝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既然如此,還不如把首都放在江寧,也能削弱這些勢力。

十二月上旬,復漢軍的兵鋒已經推進到了邵武府、建寧府和福寧府一帶,而滿保帶領的清軍殘軍已經不敢守在福州,開始朝著漳州退卻,然而在這個時候,金門島的朱一貴軍也屢屢出擊,在泉州一帶與清軍交手多次,均取得了一定的優勢。

福建的陷落已經成為了定局,可是對於復漢軍來說,即將遇到的朱一貴大明軍,就成了一個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彼此都是盟友,可是眼下清軍在南方的徹底敗退已經是可以預想到的事情,復漢軍和大明軍之間,便少了這麽一層緩沖,直面碰撞已經是再所難免了。

在進軍福建之前,寧渝其實已經預留到了這樣的局面,他給到程銘和宇治景以及其他師長的命令很簡單,南方諸省將來都會是復漢軍的地盤,若是大明軍有所動作,照打不誤,不必手下留情。

在寧渝看來,將來等到復漢軍稱帝之後,跟朱一貴和白蓮教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會出現很大的變化,從盟友變成敵人也不過是片刻功夫,因此遇到了也不必在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