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3/3頁)

吳敬梓心裏似乎有所感悟,也沒有任何的異議,很爽快的接受了這一任命。

“下官自當遵從。”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得到了授官的士子們,對復漢軍和楚王府的忠誠瞬間爆表,大夥還是很現實的,既然大清沒能給官做,復漢軍給官做,那肯定是投奔復漢軍了。至於什麽叛逆不叛逆的,重要嗎?

當然,這一次科舉不光是讓復漢軍大大收割了一波士林之心,也讓復漢軍目前困窘的人才處境解脫了出來,至少在武昌和各個州縣辦事的人手已經將近足夠了。

不過寧渝在這一次授官前,也建議過一點,那就是不建議將這幫子還不識大局和人間疾苦的讀書人直接放在地方主官上,否則造成的後果將會十分嚴重,而且還會大大的浪費人才。

雖然這些士子都有足夠的潛力,可是不代表他們現在什麽都能做,因此留在武昌和各省州府先學習觀政是非常要緊的,等到他們對於大局觀有了自身的理解,再下放到基層去學習處理庶務,就能起到非常關鍵的效果。

在選拔官員上,目前的復漢軍是比較傾向於唐制,也就是“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因此考上進士也只是起點更高而已,也是需要從基礎庶務來磨煉的,這樣才能得到一大批的實幹之才。

與此同時,眼下的整個復漢軍高層當中,也被江寧攻克的消息激蕩起了一大片水花,許多人直接圍在了楚王府的宮殿門口,呈遞了勸進折子。

古往今來,勸進一直便是與救駕等同的潑天大功,而且相對於救駕來說,還沒有任何的危險,因此人人都喜歡幹這事,哪怕當事人不想幹,下面的臣子和將軍們也會逼著把黃袍披在身上,實在是利益太大了。

就在外人鬧得嘈雜無比的時候,殿內的寧忠源卻是沉默不語,他望著跪在地上的崔萬采、程遠芝、鄭先還有寧忠景、寧忠權等人,臉上露出了一絲苦笑。

“這天下,我如何能坐得?還算盡早尋找一名大明後裔,以繼承大統吧!”

這話自然不是寧忠源的本意,只是說這話那也是一種潛在的規則了,畢竟當皇帝也要三請三讓,哪有直接二話不說就往龍椅上坐的?那不合規矩。

眾人心裏更明鏡似的,又怎會真的去找所謂的大明後裔,當下只得跪得更賣力一些。

“王上起兵反清,復我漢室江山,繼承大統,實乃順應人心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