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2/3頁)

寧渝不由得苦笑,這人康熙皇帝賜給自己侍衛大臣的玩意,自然不是指望著對方拿著這柄短劍去玩命的。不過好在有了這柄短劍,寧忠源上戰場的心思也就淡了。

等到寧渝和崔姒回到自家的小院中時,已經到了傍晚時分,整個院子裏都已經變得一片寂靜,一些下人和丫鬟們,也都是小心翼翼地走路。

“為何大家都已經變成這般小心模樣?平日裏見著不是都挺好的嘛,如今這般反倒少了許多生氣。”寧渝有些疑惑不解。

崔姒有些幽怨地撇了一眼寧渝,唉聲嘆氣道:“前些陣子你不是打了好些個勝仗嘛……也不知道是哪個亂嚼舌頭的,說父親就要做皇上了,這以後院子裏的都得注意著點,別失了禮數身份。”

寧渝聽了此言,心裏卻是一驚,若只是一二小廝之言倒也罷了,可若是如今復漢軍高層都這般想,恐怕就有些不妙了。

是夜,夫妻二人也算是久別勝新婚,好一通胡鬧了一番,卻是讓崔姒臉色越發紅潤了。

次日,寧渝卻是早早便趕到了政事堂,只見大院中已經來了許多人,這些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算得上是復漢軍的核心支持者,因此像這般畢竟大的調整,都還是要征詢一下這些人的想法。

倒不是說沒有這些人同意,這事就辦不成,其實主要還是想跟大家傳達一個信息,那就是復漢軍要拉攏團結士紳階層,絕不是那等過河拆橋的主,以此安定人心罷了。

見到寧渝到來,許多人直接跪在了地上行禮,畢竟在大清的統治下這麽多年,這別的沒學會,跪禮可是學了個十成十,一個個的口中頌著諛辭,希望能夠被這位世子爺施加青眼。

過了沒一會的功夫,寧忠源和程家老太爺便一同來了,而鄭先也急匆匆跟在後面,再往後便是一大串的家族中堅力量,還有崔萬采、高漢明、成孝章等臣子,一同走了進來。

眾人又是一番行禮,之後便十分默契地坐了下來。寧忠源自然不用說,坐在了正中央的主位上,而寧渝則坐在了旁邊的一張稍微矮小的椅子上,接著便是程家老太爺、鄭先、寧忠景、崔萬采等人依次排列下去,將這件還算寬大的屋子,塞得滿滿當當。

這場會議從一開始就定下了基調,那就是關系到未來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稅收標準。寧忠源這一次也算是為了開一個好頭,不惜開始大力折騰起還稍顯稚嫩的復漢軍官僚體系。

“正所謂州牧縣令,乃親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至於錢糧,關系尤重,絲毫顆粒皆百姓之脂膏。增一分則民受一分之累,減一分則民沾一分之澤。偽清之弊政歷歷在目,爾等不應不察。”

寧忠源臉色有些漲紅,措辭變得越發嚴厲,這一方面雖然是他演技逐漸上升的結果,可另一方面也是他內心的一些真實寫照。因此在目前這個年代,復漢軍跟大清也好,跟朱一貴也好,在本質上沒有任何的區別,都是極端反動落後的存在。當然,白蓮教那幫子人還要更低一籌。

其中具體的表現就體現在,針對民間的稅收上,並沒有完全廢除清廷時存在的那些弊政,像火耗便是一項極為常見的手段,百姓為之深惡痛絕。

所謂的火耗,便是指地方各州縣在收完賦稅後,要把老百姓上交的碎銀子熔煉後再鑄成銀錠,由於老百姓的碎銀子純度質量不一,在這個熔煉鑄錠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一些損耗,因此地方州縣在收稅的時候,就會饑餓“火耗”為由,來多收一些賦稅。

這種火耗錢在康熙年間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多見了,可是由於清廷官制承襲前明,因此普通一個小小的七品知縣,一年俸祿也不過45兩,實在無力養活那麽一大家子人還有師爺,因此火耗也就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則。

對於寧忠源來說,自然是不想繼續讓這種漏洞繼續留存,他臉色極為嚴肅地望著眾人,高聲道:“本王也知道你們的難處,這原先的有人請暫加火耗抵補虧空帑項,倒也不一定是完全為自家著想,可是咱們如今不一樣了,不是那等鄉野之人。既然都登堂入室了,那就得給百姓們好好看看,咱們要比偽清強,還得是強上許多,這人心才能歸附啊!”

程老爺子這個時候雖然裝睡,可是寧忠源的話,他卻是一字不差地聽了進去,便微微咳嗽了一聲,見眾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時,才笑道:“這人年紀大了,便有些坐不住,坐下了就想睡覺,哈哈!”

眾人一聽也跟著笑了起來,卻是讓場內的氣氛沒有那麽凝重了,這一幕卻是讓寧渝也不得不暗自感嘆一聲,這姜還真是老的辣,對人心的把控幾乎是爐火純青。因為有了他這番打岔,雙方談起來也有回轉的余地,不至於下不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