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2/2頁)

這種法子會導致範泥調制不當,濕氣問題很難解決。泥範顆粒縫隙大,就會吸聚空氣中的濕氣,鐵水灌入後,濕氣受熱蒸騰出來,在鐵水中形成氣泡,導致造出來的炮依然會有蜂窩,只是相對過去來說會少很多。

因此在寧渝的設想裏,就是將泥芯徹底丟掉,從而徹底解決氣泡問題。可是想要解決內膛問題,就沒那麽簡單了,因為這項技術一直到幾十年以後,英國人靠著蒸汽機的蠻力直接在實心鐵柱上錘鉆出炮膛。

這個法子過於硬核,很明顯是如今的寧渝所無法解決的,因此只能換一種法子,也就是鐵炮芯。

雷駝子就這個問題研究了很久,可是發現實在沒辦法將鐵炮芯給取出來,如果太早取炮芯,這裏面的內膛沒有冷卻完畢,如果太晚取,鐵芯就會跟炮融在一起,徹底成了個鐵柱子。

寧渝後來思索了很久,讓制炮場上的木匠老高在台上多設一個螺旋吊車,然後把鐵芯插進炮範裏,當灌鑄進去的鐵水冷卻初步成形時,就搖動手柄,轉動鐵芯,接著就把它吊著取出來,就能夠解決黏連的問題。

到了這一步,寧渝心中的鐵模鑄炮法才算大成。

其實只按照原來的法子制炮,原本也足夠使用,至少能甩如今的清王朝一大截。

可是在寧渝的心中,在這個時代真正最理想的大炮,是在後來美國南北戰爭裏揚名的拿破侖炮。如今做的這一切,只是打基礎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