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

倒不是陳文發現了什麽,而是有人加入了戰團。甚至有很多新科進士參與其中,有利的支撐了陳文的觀點。

倒不是陳文影響了這些新科進士,而是《古文尚書》真有問題。

之前很多大學者都有隱晦的覺得不對,即便是朱熹也是表示過這個觀點。但是沒有這麽了當的直接說出來這一點而已。

其中新科進士程敏政也就是現任兵部尚書程信之子,他在這一番論戰之中,表現的尤為搶眼。甚至一度將話語權從陳文口中奪過來。

可謂光彩奪目。

同樣新一代展露頭角的人,還有李東陽,等十幾個。

朱祁鎮也是每日看報,揣摩其中各人的文章,不揣摩不行,有些東西他不細細揣摩,他其實是不大懂的。

畢竟朱祁鎮在儒學上的造詣,也就那樣。

如果他不是皇帝,憑借他的學識考一個秀才或許是可以的,但是考中進士,卻是未必了。

天理報與明報之間的擂台,成為這一場大會的前導戰。

一個個大儒的名字與官員的名字分別出現在兩分報紙之上,你來我往的。朱祁鎮也專心研究其中背後的人際關系脈絡。

大明儒學界與大明士大夫,乃至大明官場,幾乎是等於三位一體的。

就好像程敏政看上去是儒家後起之秀,卻也是兵部尚書的兒子,李賢的女婿。背後與陳文之間的關系,也是若隱若現的。

而吳與弼是江西人,他在整場論戰之中,似乎並沒有什麽激烈的反對。卻也與朝中龐大的江西官員都在作壁上觀有關系。

至於薛瑄激烈反對,其實與很多西北士子保守的風格也有關系。

總之,看似你方唱罷,我登台,但是萬變不離其中。

當然了,北京熱鬧非常的時候,天下之間也並非只有北京。

今年不是一個好年景。

今年是一個閏年,閏三月,鳳陽徐州等地大旱,朝廷緊急截停漕糧三十萬石賑災,情況一段很危機。然後又從江南調了幾十萬石糧食。

在大明強大的國力之下,算是平定下來了。

其中還出了一些人禍,朱祁鎮令大學士王文,親自去鳳陽一帶賑濟,老臣王文老而彌堅,不請旨,就將鳳陽揚州徐州等地的地方官給殺的人頭滾滾,更有都察院的禦史吳深牽扯其中。

讓朱祁鎮憤怒無比,令都察院上下整頓。

畢竟都察院外派的禦史是監察地方,而今禦史與地方官狼狽為奸,這禦史還不如不要。

之後,又有地方上洪水不斷。

不過總體上來說,還算安堵,朝廷有錢賑濟,也不會出什麽大事。

在五月分,東廠終於傳來消息。

朱祁鎮心心念念的甲骨文,總算是找到了。

這也費了東廠好大心力。

東廠本來是按照朱祁鎮提供所謂藥材,也就刻字的龍骨。

只是或許朱祁鎮忽略的時間,也許是這個時代藥材商人還沒有發現這種效果特別好的有特別劃痕的龍骨。

總之,是沒有找到。

但是東廠還是有辦法的。

這就要看出錦衣衛與東廠的不同了。

雖然錦衣衛與東廠並列。但是人員結構卻不大一樣。

錦衣衛的人員,幾乎都是錦衣衛世襲軍戶,忠誠度得到保障,內部也有訓練,很多是子承父業。所以錦衣衛素質比東廠要高。

而東廠人員一部分是從錦衣衛調過來的。這些人一般是骨幹人員。但是東廠的太監們不希望事事都依賴錦衣衛這幫人。

畢竟,東廠與錦衣衛還有競爭關系。誰知道這些調過來的錦衣衛,是不是錦衣衛的暗子。這可真不好說。

所以,東廠更喜歡外聘人員。

但是這個時代,可沒有什麽合格的外聘渠道,甚至真正要本事的人,即便是錦衣衛也不想去東廠。

畢竟,錦衣衛雖然名聲不好聽,但東廠名聲比錦衣衛更壞,而且在沒有卵子太監手下做事。

所以東廠招募人員,都是死囚。或者犯事的人。

很多時候,真正能有大罪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

所以總體上來說,東廠比錦衣衛更加良莠不齊。

但而今這個缺點卻幫助了他們。

東廠幹脆不去想什麽龍骨了,找了幾個盜墓高手,朱祁鎮圈定的彰德府也就是安陽附近,給挖了一個遍。這才找到了第一批龍骨。

數量並不多,只有三千多片。

一挖出來,就派人連夜送到了朱祁鎮這裏。

朱祁鎮看著手中熟悉且陌生的甲骨文,說道:“好,讓王恕過來。”

不一會兒王恕過來了。

朱祁鎮對身邊這個幾個人都是分工的,於謙是居中主持,而丘濬是更偏向實務一方,王恕卻是一直在修《大明會典》。更偏向務虛一方,只有陳文,他是自己跑出來,想要沖鋒陷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