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借道(第2/3頁)

從南北戰爭開始,他們就沒有放棄過對我們的打壓。現在大家都相互宣戰了,但凡是有削弱我們的機會,他們是不會罷手的。”

事實上,南北戰爭以來合眾國受到的打壓,也不僅僅只是來自於神聖羅馬帝國,很多歐洲國家都參與了進去,區別只是在於打壓力度的大小。

包括限制移民湧入,在高科技技術上進行封鎖,貿易上不平等對待。

一直到自由貿易體系建立後,淪為了歐洲商品傾銷市場的合眾國,政治上的日子才好過了一些。

深層次的原因大家都懂,無非是天選之國太過富庶,發展潛力太大,引起了歐洲各國的嫉妒和忌憚。

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華盛頓政府很自然的向同源而出的不列顛靠攏。恰好英國人也受到了歐洲世界的排擠,雙方就一拍即合的勾搭上了。

甭管國際局勢如何風雲變幻,神聖羅馬帝國打壓合眾國的內因都存在,成為了美國政府必須要正視的問題。

……

血紅的晚霞在漸漸消退,天空中飛機依舊盤旋,大地上炮火仍然在轟鳴,鋪天蓋地的喊殺聲仿佛要撕裂整個世界。

放下了望遠鏡,弗裏德裏希大公嘆了一口氣。

經過了一天戰鬥,付出了上千人的傷亡,僅僅只是將陣地向前推進了不到一裏地。

面對衰落的波斯帝國,居然只打出這樣的戰績,顯然不能令人滿意。

沒有辦法,敵人早有準備。夾在英俄奧三個大流氓之間,波斯帝國哪個日子是提心吊膽。

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盡管波斯帝國已經衰落了,但同時面臨三個大流氓的威脅,統治階級的危機意識還是少不了的。

為了保全自身,波斯政府一直都利用三國之間的矛盾左右搖擺,就是不站隊。

平常時期,這麽幹自然是最佳選擇。作為三個大國的緩沖區,本身就不需要立場,站隊只會讓自己陷入危險境地。

怎奈時代在發展,國際局勢也在風雲變幻,沒有跟上節奏的波斯政府,在霸權戰爭爆發的档口就做出了錯誤判斷,引發了這場戰爭。

盡管維也納政府再三保證,只是借道進攻印度,不會圖謀波斯的土地,可波斯人就是不信。

或許是因為突厥老祖宗,留下了“假道伐虢”的典故,讓波斯政府做出了錯誤判斷。

不僅拒絕了維也納政府的借道提議,還和英國人勾搭了起來。當然,這是英國人主動找上門提供幫助的。

不過這不是重點,涉及到了維也納政府的第二戰略計劃,事關霸權戰爭的成敗,自然容不得半點兒溫情。

既然外交上談不攏,那就只能戰場上見。霸主國的作風,就是這麽樸實無華。

眼前這條防線,就是波斯政府動用十余萬勞工,歷時數年之久苦心打造的。

大概是波斯政府覺得烏龜殼能夠給人安全感,不光同神羅邊界建立了要塞工事,同俄國人、英國人的邊界同樣有防線。

事實證明,要塞工事還是有效的。如果沒有這些工事可以依托,直接進行正面交戰,恐怕現在就分出了勝負。

看了看天色,弗裏德裏希大公放棄了夜間作戰的打算。雖然陸軍需要搶時間,但時間也不是這麽搶的。

親自跑到了前線,白天的戰鬥都盡入眼底。不是神羅陸軍不給力,實在是敵人早有準備。

不僅在沿途挖了大量的陷阱,還預埋了很多地雷,坦克裝甲都難以發揮威力。

白天的進攻速度緩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排雷把時間給耽擱了。

按照目前的情況,要突破敵人的防線不難,可是想要在短時間內突破敵人的防線,那就有難度了。

當然,只要舍得人命往上填,還是有希望的。

可惜拿人命填,那是俄國人的絕活。在神聖羅馬帝國這麽玩兒,哪怕弗裏德裏希大公是皇族,也要吃不了兜著走。

“命令部隊停止進攻。”

伴隨著撤回的信號發出,一天的戰鬥算是結束了,指揮部內弗裏德裏希獨自一人望著地圖發呆。

再三研究之後,弗裏德裏希得出了結論:神聖羅馬帝國現在需要炮灰部隊。

波斯人都可以利用地形構築防線,英國人就更不用說了。後面的戰鬥,少不了要拿人命填。

或許在一般人看來,犧牲百八十萬士兵拿下印度,絕對是一筆合算的買賣。

可是弗裏德裏希不一樣,作為帝國中為數不多的知情者,他非常清楚國內對印度的態度。

用一句話來形容:這不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菜。

翻翻殖民史就知道,從奧地利到神聖羅馬帝國,殖民的目標一直都放在地廣人稀的地區。

人口眾多的印度,除了能夠短期掠奪財富外,對帝國並沒有大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