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選擇很重要(第2/3頁)

小邦國雖然自身體量有限,但是人家統治階級和維也納政府勾搭的早。提前就做了投資,早早將後輩送到了奧地利發展。

海外殖民地有他們的人,帝國軍中有他們後輩,中央政府中同樣能夠看到他們子弟的身影。

數十年過去了,是金子的早就閃閃發光了。當初的投資,現在就反饋到了政治上。

朝中有人,總是能夠帶來一些便利的。若是普魯士軍方面臨的困境,擱在了其他影響力大的邦國頭上,問題早就被解決了。

不就是缺軍費嘛,又不是沒有辦法解決。不說拿到中央軍的同樣標準,但是提高中央政府撥款標準,總是可以操作的。

普魯士王國也是邊界,北邊是北歐聯邦、東邊俄羅斯帝國,妥妥的軍事重地。要求中央政府承擔40%的軍費,完全說得過去。

除此之外,還可以接外派駐紮任務,以獲得中央政府的補貼。

要是運氣好要是遇上了,沒準還能撈兩個作戰任務,那就啥問題都沒了。

當然,從中央政府拿走的錢越多,受到的影響也會越大,自主性肯定要大受影響。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不可能什麽好處都讓你占盡了。吃誰的飯,為誰賣命,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普魯士王國軍隊現在就擁有高度自主性,能夠從皇帝手中拿到的軍費自然是高不了。

和所有沒有軍事威脅的腹地邦國一樣,中央政府只承擔25%的軍費。

陸軍部給出理由非常簡單:沒有外來軍事威脅。

不開玩笑,這是認真的。

陸軍部還給出了合情合理的詳細解釋:俄羅斯帝國是帝國的盟友,不需要防備;而北歐聯邦實力有限,對帝國構不成威脅。

同樣的事情,換個說法就是兩種不同的結果。偏偏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單純從表面上根本就無法分辨對錯,連辯解都難。

作為普魯士軍方的一員,施利芬自然不認可帝國陸軍部的說法。但是沒有辦法,他找到反駁的理由。

普俄之間存在矛盾,不等於神羅和俄國人也有矛盾。俄奧同盟持續了很多年,維也納政府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沙皇政府不會入侵。

至於北歐聯邦,那就不用提了。談北歐威脅論,施利芬自己都覺得丟人。

為了尋找一個要軍費的理由,施利芬也是絞盡腦汁。至於國內事先準備的理由,從抵達維也納那一刻開始,他就果斷的選擇了放棄。

俄國威脅論也不是好談的,真要是一味強調俄國人的威脅,沒準維也納政府就派兵幫助他們守邊疆了。

具體可以參考西邊的盧森堡公國,防禦問題就是由中央軍承擔的,邦國軍隊只承擔輔助作用。

真要是到了那一步,普魯士軍方的自主權就全沒了。中央軍承擔了邊防責任,在普魯士設立一個軍區,也是合情合理的。

“三生不幸,知縣附郭”。

頭頂上有了一個統籌區域武裝力量的軍區,普魯士軍方就成為了那個倒黴的“知縣”,被架空只是時間問題。

……

郊外一座軍營中,參加閱兵的普魯士軍官團,此刻正在場上渾汗如雨。

作為指揮官的施利芬,此刻卻是愁容滿面。

“怎麽,還在為軍費的事情發愁?”

一個熟悉的聲音從背後響起,將施利芬從沉思中拉了出來。只見他皺了皺眉頭,而後反問道:“馬肯森,你這不是明知故問麽。

你覺得除了這個大麻煩外,還有什麽事情,能夠讓我這麽頭疼?”

馬肯森嚴肅的回答道:“有,並且還有很多!”

“比如說:陸軍部提出的軍官統一培養、分配的問題,以及總參謀部提出的各部隊輪流換防計劃。”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後,弗朗茨收攏了軍隊指揮權,但這個收攏也是非常有限的。

德意志各邦國都各行其是慣了,想要一下子把權力從他們手中收回來,明顯是不可能的。

除了利用軍費分配插手各邦國軍隊外,在弗朗茨的授意下,陸軍部、總參謀部也試探性的提出了建議。

僅僅只是“試探”,統一軍官的培養、分配,和部隊輪換駐防,表面上看很平常,實質上卻關系到了人事任命權和和平年代的軍隊指揮權。

真要是拿到了這些權力,所謂的邦國軍隊也就不復存在了。

尤其是人事權。只要陸軍部在分配時,將各邦國出身的軍官相互對調,自家的子弟無法在本邦國服役,權力傳承就被打破了。

和平年代軍隊指揮權,同樣是影響巨大。輪流換防,直接打破了邦國軍隊本地駐紮的傳統。一旦不在本邦國駐紮,那麽邦國軍隊還是邦國軍隊麽?

涉及到了邦國軍事貴族的核心利益,這樣的提案根本就不具備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