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難民潮(第2/3頁)

有現成的成功案例在,法國人沒有道理不效仿。至於後遺症,這就是漢斯中尉能夠考慮到的了。

聽了這個解釋,霍埃格上尉放棄了立即撤回去的打算,反正雙方的距離還遠,多停留一會兒也無所謂。

“暫緩發出信號,偵察兵上一公裏進行觀測,先確定前方的隊伍是不是法軍。”

戰場上鬧烏龍,後果是非常嚴重的。萬一錯把難民當成了敵人,直接一頓火炮招呼了過去,那又是一場悲劇。

霍埃格上尉是有良知的,不想自己親自導演一場悲劇。

……

聯軍指揮部,此刻比德奧三國聯軍高層集聚一堂。

阿爾布雷希特大公一臉慎重的說道:“諸位,剛剛收到前線傳來消息,難民潮正在向我們湧來。

不同於之前零散的難民,這次的難民人數可能會高達近千萬,我們的壓力非常大。

種種跡象表明,這次是法國人在人為制造饑荒,逼迫民眾離開。

法國人現在是技窮了,在戰場上沒有辦法擊敗我們,就企圖用這種卑鄙的手段拖垮我們。”

奧地利軍官還好,比德兩國的軍官們直接炸鍋了,尤其是參加會議的利奧波德二世,更是驚慌失措。

表面上來看,大量的難民會消耗聯軍的物資,增加反法同盟的後勤壓力。

如果更深層次剖析,這就是法蘭西要徹底吞並比利時、萊茵蘭地區的前奏。當地人都沒有了,自然沒有辦法阻止法國人占領這些地區。

只要法國政府在上面安置一批移民,就完成了實質上的吞並。就算是戰後,歐洲各國一起出面幹涉,也沒有辦法讓比利時復國,畢竟上面都是法國人。

類似的套路,在奧地利吞並奧斯曼帝國時期已經用過了。等歐洲各國政府反應過來,想要進行幹涉的時候,奧斯曼人都離開的差不多了。

造成了既定事實,歐洲各國也沒有辦法將奧斯曼人從俄羅斯送回去,最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奧地利吞並奧斯曼。

反應過來後,利奧波德二世當機立斷道:“元帥,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要救濟難民。”

沒有辦法,利奧波德二世統治比利時的基本盤,現在都變成難民了。

國家因人而存在,有人才有國。利奧波德二世想要復國,就必須要保住這些難民。

要不然一場饑荒過後,本就人口不多的比利時,那就要徹底涼涼了。

要救濟難民,與其說指望反法同盟,還不如說指望奧地利。

反法同盟成員不少,可是真正有能力救濟難民的,仍然只有奧地利,也只有這個世界第一農產品出口國,才能夠拿出這麽多糧食來。

阿爾布雷希特大公點了點頭:“當然,救濟難民是聯盟應該做的。不過怎麽救濟,卻是一個問題。

比利時加上萊茵蘭地區,總人口足有一千一百多萬。就算是因為戰爭緣故,導致當地人口下降,也不會低於一千萬。

法國人既然出手了,肯定不會小打小鬧。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我們要接收的難民大概在九百萬到一千萬之間。

這麽多人的吃喝拉撒睡,可不是那麽容易解決的。必須要進行妥善安置,要不然會出大亂子的。

好在,難民不是同一天過來的,我們還可以對難民進行疏散。”

“疏散”,顯然不是說起來這麽簡單。正所謂疏散容易,聚攏難。一旦這些難民被分散安置,再想要收攏回來,就不是那麽容易了。

甭管什麽盟友不盟友,能夠成為列強中的一員,奧地利自然不會是吃素的。

這麽多優質勞動力,一旦讓奧地利吃了下去,再想要讓他們吐出來,就難了。

一句“去留自由”,就可以堵住大家的嘴,讓大家不得不吃下這個啞巴虧。

不說留下所有人,留下一半的人還是有可能的。經歷過戰爭的人,才知道和平的可貴。

和法蘭西做鄰居太危險了,比利時這樣的小國太沒安全感了。如果能夠在奧地利獲得更好的生活,幹嘛還要離開呢?

這還是建立在奧地利要臉的情況下,萬一維也納政府面善心黑,故意設置一些障礙,阻礙難民離開那就更麻煩了。

利奧波德二世急忙反對道:“元帥,這不好吧!只要我們贏得這場戰爭,難民還是要返鄉的。

考慮到大家的鄉土情節,以及未來返鄉方便,我提議就近建立難民營,對難民進行安置。”

不跳出來不行,德意志聯邦是一盤撒沙,萊茵蘭地區不屬於任何一個邦國,在場的邦國代表根本就不可能出頭。

不涉及自身利益,對各邦國代表來說,只要奧地利肯定出錢、出糧安置這些難民,其他的問題都好商量。

阿爾布雷希特大公搖了搖頭:“陛下。從原則來說,我是支持你的提議,但問題是我們根本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