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法蘭西需要盟友(第2/3頁)

問題是奧地利還有一支大海軍,現在的國際局勢已經非常明顯了,戰後維也納政府肯定會加大對海軍的投入,和英國人爭奪海上霸權。

相比之下,陸軍就要苦逼得多了。誰都知道奧地利不可能長時間養著五六百萬軍隊,一旦戰爭結束裁軍勢在必行。

海軍不可能被裁,空軍規模又有限,就算是被裁軍,按照慣例飛艇部隊也會直接轉入後勤運輸,真正被裁撤的只有陸軍。

一增一減之下,陸軍的優勢就被抵消了,未來奧地利的軍事格局就是陸海空三軍相互制衡,再也不復陸軍一家獨大的之勢。

這是維也納政府最想看到的,最近十幾年海軍的蓬勃發展,飛艇部隊能脫離陸軍獨立成軍,政府都是出了大力的。

當然,這背後也少不了皇帝的默許。政治遊戲的核心就是權力制衡,皇帝也不希望手下人鐵板一塊。

作為一名陸軍將領,自然不想看到這一切發生。即便是奧地利家大業大,投入到軍事上的經費也是有限的,海軍和空軍的崛起,勢必會分薄陸軍的資源。

知道也沒用,這本來就是陽謀。從奧地利空軍建立那一天開始,新的格局就已經注定了。

按理來說,以赫岑多夫少將的級別是不應該知道。

畢竟事情還沒有發生,政府只是有意推動,在任何場所都沒有人提出來,更沒有去實施。自始至終,都沒有任何消息流出來。

然而,這個世界上永遠都不缺乏聰明人,赫岑多夫少將就是其中之一,從一些蛛絲馬跡中就得出了結論。

有時候知道的太多,也是一種煩惱。赫岑多夫少將現在就是如此,原本他還是不相信空軍能夠壯大的,但是親目睹了空軍作戰後,他就不得不接受現實了。

現在飛機的性能還有限,轟炸還要靠飛艇,可是這年頭技術更新換代快啊!

很快赫岑多夫就打消了腦海中亂七八糟的想法,天塌下來也是高個子先頂著,陸軍高層有那麽多大佬在,還輪不到他這個少將來操心。

不管怎麽說,奧地利的地理位置都決定了必須要發展陸權,再怎麽樣屬於陸軍的一份都不能少。

畢竟蛋糕越做越大,就算是分的人多了,每人拿到手的還是比原來多。

看了看表,赫岑多夫少將對近前的軍官吩咐道:“傳令下去,半個小時後第二二五師從正面發起進攻、第二三六師從右翼發起進攻、第二四一師從……”

一個少將指揮二十幾個步兵師作戰,在正常情況下是不可能的。按照奧軍的編制,師一級的軍官基本上都是少將了。

有資格指揮三十多萬部隊作戰的,起碼也是上將起步。

然而,這些所謂的慣例,在大擴軍之後通通都被打破了。

算上殖民地部隊,奧地利陸軍從戰前的五十多萬,一下子膨脹到了六百多萬。

自從軍制改革完成後,奧地利的軍銜就珍貴了起來,尤其是將軍數量被控制的格外嚴格。

戰爭爆發前,陸軍上上下下,包括退役將軍加在一起也不到七百人。兵力一下子膨脹了十幾倍,弗朗茨自然拿不出那麽多將軍。

沒有戰功,將軍的門檻難以跨越,但是儲備的校級軍官卻很多。將軍不夠,就拿上校湊數,甚至某些部隊的師長都低配到了中校。

現在可是戰爭年代,要是不控制一下,戰後還不將軍滿天飛。

為了避免出現將軍比士兵多窘迫局面,弗朗茨果斷的采取了低銜高配措施。反正打上幾仗過後,有了戰功也就趕上來了。

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赫岑多夫這樣的少將集團軍司令官,也就不奇怪了。

……

隨著阿斯旺保衛戰的打響,一封封求援信從開羅不斷的飛往巴黎,最多的時候拿破侖四世一天能夠收到三封埃及總督的求援電報。

不僅只是埃及,非洲其它地區的求援電報也是絡繹不絕。即便是巴黎政府已經決定暫時放棄大片殖民地,還是沒有能夠扭轉戰場上的不利事態。

殖民地政府撤退也不是一項簡單的活計,不光是政府機關要搬遷,還有大量的民眾需要跟著離開。

其他人可以拋棄,士兵家屬總不能也扔掉吧?

真要是把士兵家屬,都丟給了奧地利,後面的仗也不用打了。

為了掩護政府機構和士兵家屬撤退,前線的法軍還是要繼續頂著。所以許諾給埃及總督的援兵,也只是存在於理論中。

最後能不能到位,還是要看前線撤下來了多少部隊。在確定能保障阿爾及利亞地區的安全後,有富余的兵力才輪得到埃及。

不要看非洲戰場似乎不怎麽重要,影響不到歐陸戰爭的最終勝負,法國政府也沒怎麽重視。

事實恰恰相反,非洲殖民地為法蘭西提供了三分之一工業原材料,以及十五分之一的農產品,對法蘭西戰略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