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猜測(第2/2頁)

萬裏還是誇張了一點點,不過七八千裏還是有的。

兩個大國緊挨著,為了減少沖突自然需要緩沖區,可惜俄奧兩國漫長邊界線決定了緩沖不過來。

俄奧也算是世交了,從反法戰爭開始,雙方就成為了盟友。中途盟約雖然斷過,但實質上的盟友關系,一直都沒有結束過。

幾代人下來,大家都已經習慣了。除了統治者還互相擔心對方的威脅外,民間根本就沒那概念。

財政大臣阿利舍爾·古洛夫反對道:“話不能那樣說,俄奧都是大國,邊界線還是短一點的好。

早在十幾年前,就有人提出兩國交換領土,以縮短邊界線,減少兩國爆發沖突的可能。只是因為地理位置的關系,最後沒能達成一致。

奧地利人想要亞美利亞人獨立建國,肯定不會只因為一個虛無縹緲的承諾,很有可能是維也納政府在進行試探。

當年無法做到的事情,不等於現在也沒辦法做到。

維也納政府不是提出補償了麽,沒準他們是想要趁我們財政困難,掏錢買下小亞細亞半島,以減少兩國的邊界線。

我覺得可以先接觸一下,如果奧地利人給的補償合適,劃出一片貧瘠的土地給亞美尼亞人建國也可以。”

邊界線漫長也是有利有弊,在可能增加沖突的同時,也意味著兩國政府必須要更加慎重考慮兩國關系。

要是爆發了戰爭,那是真的防禦不過來。你能打過來,我能打過去,分出了勝負也是兩敗俱傷。

俄奧友好已經不是單純依的利益結合,還包含著兩國政府的無奈。做敵人的成本太高,大家只能做盟友。

每次提起“領土交易”,沙皇政府就會聯想到遠去的阿拉斯加,留下無盡的悔恨。

當然,亞歷山大三世是理性的,不是民間哪些憤青。他非常的清楚,當初拿阿拉斯加抵債也是無奈之舉。

不把阿拉斯加丟給奧地利,以俄羅斯帝國的實力,也保不住那塊凍土。

別看只有白令海峽相隔,實際上那就是無法跨越的天塹,距離決定了沙皇政府的力量投放能力幾乎為零。

在當時來說,面對英屬加拿大殖民地的威脅,引入奧地利的力量是最好的選擇。

至於黃金,亞歷山大三世確實眼熱,但架不住俄羅斯帝國實力有限,根本就守不住那塊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