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戰(第2/2頁)

沿海地區作戰的時候,有奧地利海軍提供火力增援,我們還大占上風的。”

同樣都是奧械裝備,大家的裝備水平也是不一樣的。各國的火力配備均不一樣,總的來說奧地利火力最強,希臘和黑山墊底。

熱武器時代,火力的強弱直接影響部隊的戰鬥力。希臘本身就不富裕,還養著一支海軍,讓財政更加雪上加霜。

在喪失了外敵威脅後,陸軍就開始馬放南山,部隊的火力配備還停留在二十年前。

奧斯曼再怎麽腐朽,那也是經歷過社會毒打的,連續輸掉了兩次近東戰爭後,蘇丹政府變得越發重視軍隊建設。

有要塞工事可以依托,火力上還具備優勢,加上更強的戰鬥意志,希臘人輸得不冤。

普布利烏斯打斷道:“不要給自己的無能找借口,火力的問題我已經向聯軍指揮部申請了,要不了多久就會解決。

當務之急,還是盡快拿出作戰方案,在最短的時間內攻克彭迪克,向我們的盟友證明實力。”

叢林法則之下弱肉強食,希臘想要從奧斯曼身上撕下一塊肉來,就必須要證明自己擁有相匹配的實力。

……

相比普布利烏斯的急上火,另一邊的馬克西姆·特倫蒂耶夫元帥心態就要平衡的多。

這次戰爭黑山公國只是來湊數的,對瓜分戰利品,並沒有實質上的要求。

地理位置已經堵死了他們的擴張之路,三面被奧地利包圍,好不容易有一條海岸線,可惜對面是法國人的地盤。

想要擴張,無論怎麽走都是地獄副本。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黑山公國非常明智的選擇放棄了野心。

參戰的目的很多,比如說:向奧斯曼復仇,順便鼓舞民心士氣,增加政府的威望。

又比如說:為了增加存在感,免得被歐洲世界給遺忘了。

或者是單純的為了刷維也納政府的好感,成了盟友戰略安全就有保障了,這是小國的生存之道。

馬克西姆·特倫蒂耶夫深刻理解了阿爾布雷希的命令,牽制敵人的兵力就夠了。至於攻城掠地,那都是盟友的任務。

登陸失敗?沒關系,換個地點重整旗鼓繼續,只要控制好傷亡人數,隨便怎麽折騰都行。

戰績並不重要,所有人都沒有對他們抱有期待,輸了也不會有人指責。

黑山公國加入聯盟的最大貢獻,就不是出兵作戰,更多還是在政治上壯大了反土同盟的聲勢。

登陸作戰開始後,馬克西姆·特倫蒂耶夫就頻繁更換登陸地點,每次都是借助奧地利海軍艦炮一陣狂轟亂炸。

試探性的登陸作戰後,發展無法輕易突破,就果斷放棄,根本就不和守軍硬拼。

炮火聲響起,又一次登陸作戰開始。這是馬克西姆·特倫蒂耶夫第二次光顧這裏,放下了手中的望遠鏡,喃喃自語道:“時機似乎差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