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移民

費利克斯首相:“截止到現在,國內破產企業已經高達1876家,失業人口突破247萬,創下歷史新高。

其中棉紡織業損失最為慘重,有四分之一的紡織廠破產,超過一半棉紡織廠的宣布減產,產能直接下跌37%。

緊隨其後的是造船業,受國際貿易減少的影響,最近幾個月造船廠幾乎沒有新訂單。就連原有的訂單,也有一很大部分受經濟危機影響,宣布違約。

鋼鐵……”

壞消息不斷在弗朗茨耳邊響起,這是經濟危機的必然結果。

大蕭條時期市場萎縮,企業為了度過危機削減產能、裁員,導致市場進一步萎縮,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要解決危機非常簡單,要麽找一個新市場轉移危機,要麽等市場自然回暖。

現在的情況非常明顯,全歐洲都被奧地利連累了,想要轉移危機都沒地兒去,只能靠市場自我恢復。

優勝劣汰過後,落後產能被淘汰。生存下來的企業大都是在管理、或者是技術上下過功夫的,每一次經濟過後也是科技的爆發期。

不同於以往,這次經濟危機爆發後,維也納政府並沒有加大公共設施投入,增加就業崗位,反而是任由市場自由調節。

弗朗茨問道:“移民工作進行的怎麽樣了?”

危機不可怕,可怕的是危機中產生的失業人口。這年頭工人階級的抗風險能力嚴重不足,失業兩三個月還行,要是一年半載沒有收入,那就要出大事了。

度過危機辦法非常簡單,直接移民就行了。殖民地正處於開發狀態,缺乏大量的勞動力。

正常情況下,除了不安分、想要發財的,很少有人願意背井離鄉去殖民地打拼。

說白了,去殖民地發財的黃金時間已經過去。隨著開發的不斷進行,殖民地的條件越來越好,但是發財的機會卻是越來越少。

早期的移民,只要肯拼命、並且不死,基本上都能夠發財。到了現在,也只能說機會比國內更多一些。

想要出人頭地,除了敢打敢拼之外,還必須要有一顆靈活的頭腦,再加上一點兒運氣。

誘惑減小了,大家的移民熱情也降低了。即便是奧地利已經開始殖民地本土化戰略,但畢竟時間還短,基礎設施還是遠遠無法和國內相比。

尤其是交通、醫療、教育領域,更是差距巨大。交通問題是開發時間太短,醫療、教育則是人才不足。

不是說奧地利缺醫生和教師,主要是這些人在國內就能夠生活的很好,沒有去殖民地奮鬥的動力。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維也納政府還專門在非洲大陸建立了學校,就地培養醫生、教師。

這不是短時間內能夠看到效果的,還需要時間積累。尤其是培養醫生,按照奧地利目前的教育體制,醫學類專業就沒有低於七年的,培養一名合格的醫生都是十年起步。

這不是弗朗茨要求高,而是現實需要。在醫學儀器缺乏的年代,看病全靠醫生個人的能力,速成是不可能的。

殖民大臣斯蒂芬回答道:“截止到目前為止,報名參加移民的人數已經突破一百二十萬大關,已經完成移民安置六十八萬。

報名人數在持續增加中,按照現在國內的經濟情況,估計最後的移民總人數可能會突破三百萬。”

這是經濟危機的特點,前期民眾手中還有積蓄可以支撐,越到後面日子就越不好過。

為了生存下去,報名參加移民也就不奇怪。真要是讓人自願選擇,估計整個奧地利都找不出幾個想去殖民地的。

為了鼓動大家移民,維也納政府也是操碎了心。很多殖民公司招募移民,都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直接移民,另一種是前往非洲務工。

大部分人都會選第二種,即便是直接移民的維也納政府會補貼安家費,也無法動搖大家的決心。

很多人還幻想著在非洲大陸拼搏幾年,存夠了錢就回老家置業。現實卻是在非洲大陸生活幾年後,大部分人都留下了。

沒有辦法,收入是關鍵。非洲大陸缺乏勞動力,普通工人的待遇自然比本土高。

拿慣了高工資後,再回去拿低工資,生活水平不升反降,沒有幾個人能受得了。

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口,殖民政府可是鼓勵大家帶家屬的。現在的非洲已經不是蠻荒之地,不少人為了生活方便,還會舉家前往殖民地。

弗朗茨點了點頭:“移民工作,繼續抓緊。現在是最好的機會,一旦經濟危機結束,後面再想要有這麽多移民,可就不容易了。

國外的情況怎麽樣,巴黎會議進行到了那一步,短期內各國有沒有可能達成共識?”

“是,陛下!殖民部已經制定的計劃,會盡可能在經濟危機中吸收移民。”斯蒂芬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