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重視人才

進入工業時代,柏林政府已經認識到人口的重要性,尤其是具備一定知識水平的勞動力。

普魯士王國是全世界最早完成義務教育的國家,萊茵蘭地區又是普魯士王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當地匯聚了一大批基礎人才。

這些人才恰好是普魯士王國眼下最需要的。在工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對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不大,反而是對普通技術工人需求量最大。

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後,奧地利能夠反超英法,並不是說奧地利的技術有多先進,也不是弗朗茨的先知先覺能力有多大,最核心的因素還是工程師數量多。

沒有足夠多的基礎人才,無論技術如何先進,都無法快速轉化到工業生產中。

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對基礎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後世各國都在搞義務教育,就是市場倒逼的結果。

原時空老牌帝國坐擁豐富資源,卻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掉隊,就是輸在了基礎人才數量上。

等他們反應了過來,時間上已經晚了。競爭對手不可能原地踏步,給你幾十年時間培養人才。

普魯士王國一直保持著軍費上的高投入,國內經濟沒有崩盤,除了柏林政府政治手腕夠強外,人口素質上的優勢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理論上,完成義務教育的人,都有成為一名普通技術工人的潛力。如果努力一下,成為一名工程師也不是不可能。

大部分低端工程師都是技術工人成長起來的,而基礎的文化知識,又是其中的必要條件。

如果有人進行統計的話,就會發現普魯士王國人口雖然遠遠低於英法,但是在基礎工程師數量上,比起英法兩國也不遑多讓。

如果只是開發普魯士王國,人才肯定是夠用的,威廉一世也不會這麽重視移民工作,關鍵是還有波蘭王國需要開發。

沙皇政府時代,波蘭地區實施的是農奴制,教育只是少數人的專利,普通人都是純粹的文盲。

波蘭獨立後,雖然比廢除了奴隸制,也下力氣發展過教育事業,然而結果並不樂觀。

理想主義政府制定政策,從來都只看表面,怎麽好就怎麽來,完全不考慮實際情況。

波蘭政府忽視了師資力量不足和財政匱乏的事實,盲目的跟風義務教育,甚至做得比普奧都要更進一步。

想法都是好的,現實卻不允許,最後計劃只能停留在紙面上。除了建了幾所為權貴子弟服務面子工程學校外,對國家的實際意義等於零。

現在普波聯邦建立,開發波蘭的任務也落到了柏林政府頭上,對人才的需求量自然就大大增了。

威廉一世:“不管想什麽辦法,我們都必須要盡可能的多移民。國內的工業發展需要人才,波蘭地區的同化工作也需要移民。

以東布羅夫斯基為首的前波蘭革命黨人最近很不安分,他們一直抗拒民族融合工作,政府接下來的工作任務非常重。”

對普魯士王國來說,波蘭的體量還是太大了,一口氣根本就吞不下去。為了穩定波蘭局勢,柏林政府不得不和波蘭地方實力派妥協。

不過妥協也是分對象的,以東布羅夫斯基為首的前波蘭政府,就是普波合並的利益最大受損者,雙方完全沒有妥協的可能。

初來乍到,為了維持地方穩定,即便是知道波蘭前政府在暗地裏搞小動作,威廉一世也沒有辦法對他們怎麽樣。

明面上不能動,但是規則範圍內穿小鞋還是少不了的。

毛奇勸說道:“陛下,請放心。接下來政府的工作重心,還是會放在移民安置上。

現在最大的問題還是波蘭政府的腐敗問題,聯邦政府剛剛建立,為了維持地方穩定,我們不方便下狠手。

等局勢穩定了起來,政府會進行一次公職人員考核,踢出瀆職、貪腐人員,肅清波蘭地區的吏治。”

秋後算賬必須有,但不能是現在。波蘭前政府雖然被趕下了台,但革命黨的實力依然不容小覷。

尤其是波蘭政府後期組建的軍隊,都是革命黨培植起來的親信。這些部隊戰鬥力雖然不咋地。可人數還有好幾萬。真要是逼急了,來個魚死網破就不好了。

本來普魯士吞並波蘭王國,就有些牽強,如果再爆發一次內戰。那對國內的民心士氣傷害太大了。

柏林政府采用的辦法就是溫水煮青蛙,這次俄波戰爭中波蘭軍隊大敗,就給柏林政府提供了插手軍隊的機會。

借口戰爭損失,威廉一世趁機裁撤波蘭王國四個步兵師的番號,剩下的部隊編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壓縮。

當然,在壓縮編制的同時,威廉一世也在擴充軍備。這不矛盾,被裁撤番號的部隊都是在戰場上打沒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