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英布戰爭爆發

1870年5月12日,德爾福總督的率領3萬大軍,向奧蘭治自由邦發起了入侵,南非大戰爆發。

消息傳開後,布爾人瞬間陷入了慌亂中,菲克尼子爵臨時居住的莊園一時間賓客盈門。

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幾乎是一體的,面對英國人的時候兩國一直都是聯手對敵。

雙方實力差距太大,沒有人有戰勝英國人的信心。在面對英國人的時候,布爾共和國一直都選擇忍讓。

不過那是之前,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既然大家都要加入奧地利了,自然就不會再怕英國人。

這個時候大家來訪,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向菲克尼子爵表明立場,並且公開站隊;其次,就是希望奧地利介入這次戰爭。

菲克尼子爵信心十足的說道:“諸位不用擔心,英軍看起來聲勢浩大,實際上的卻是外強中幹。

英國人在開普敦的駐軍不會超過三千,最近一段時間,倫敦政府也沒有大的兵力調動。

即便是開普敦殖民政府征招了民間武裝,有戰鬥力的部隊也不可能超過五千。除此之外,剩下英軍是什麽貨色,就可想而知了。”

最了解自己的永遠都是敵人,英奧兩國在南非地區的競爭,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相互之間都在搜集對方的情報。

對於分散在各地的民間武裝,沒有辦法監控,但是對軍隊兵力調動還是盯得死死的。

英奧都是殖民大國,不可能在一個區域內駐紮大量的正規軍,不然就算是一百萬大軍都不夠用。

維護地方穩定的責任,自然是落到了殖民軍和民間武裝的頭上。英國人更加依耐殖民公司,而奧地利則主要是貴族武裝。

當然兩者本質上沒有區別,英國人殖民的主要戰力同樣是貴族子弟。區別在於英國的資本力量更強,而奧地利的資本家們卻處於從屬地位。

兩者之間各有優劣,不可一概而論,這是各自的國情決定的,不是個人力量能夠改變的。

奧地利模式在維護皇權上有優勢,獲得了新血補充,貴族階級力量加強了,皇帝的地位自然更加鞏固。

在對外開擴的時候,爆發的戰鬥力也更強,給自己打仗自然比替別人賣命更賣力。

這一點現在就可以證明,英國人要征調民間武裝上戰場,事先必須要談好條件,如果利益不夠消極怠工是少不了的。

而奧地利貴族卻在主動求戰,這就是利益分配的問題。英國人殖民收益,有很大一部分落入了資本家的口袋裏,而奧地利則被貴族拿走了大頭。

不是說奧地利殖民中資本家們沒有參加,主要是在取得成果的過程中,他們已經完成了向貴族的轉變。

階級發生了變化,立場自然也就發生了變化。人都是趨於利害的,天然會選擇最自己最有利的一面。

現在戰爭爆發了,菲克尼子爵面上雖然不顯,內心深處實際上已經樂開了花。

就算是戰爭暫時失敗也無妨,正好借機打擊當地的既得利益者,免得讓這些爆發戶做大。

反正奧地利是一定會贏得勝利的,這是實力帶來的自信。

菲克尼子爵才不著急,他已經和前來撈戰功的貴族們商議好了,在沒有拿到當地的大權之前,大家是不會出手的。

奧蘭治自由邦資本家馬科斯林焦急的說:“子爵閣下,英國人的這支軍隊對貴國來說,不算什麽。可是對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來說,這就是滅頂之災。

如果貴國不幹涉,光靠我們的力量,根本就不是英國人的對手。這場戰爭,我們沒有辦法打下去。”

看似驚慌失措,實則是在表示不滿。

不過這話到了菲克尼子爵耳中就變味了,他在心裏已經給馬科斯林打上不可用的標簽。

一句“貴國”,就表明了馬科斯林還沒有認同奧地利。後面的“沒有辦法打下去”,在菲克尼子爵看來就是在威脅了。

如果馬科斯林知道了菲克尼的想法,估計哭都來不及了。他的產業主要在奧蘭治自由邦,一旦戰爭爆發他就要損失慘重。

情急之下,才脫口而出的,根本就沒有想到,菲克尼子爵居然會想到這麽多。

雖然馬科斯林也在玩政治,可是布爾共和國的政治怎麽能夠奧地利比呢?這些表述上的細節問題,他們根本就不會想那麽多。

看到眾人的表情,菲克尼子爵誤認為這些人在逼宮。這個美妙的誤會,在後面的戰爭中,讓在場很多人付出了慘重代價。

現在這些人還有用,菲克尼子爵不會和他們翻臉,當即保證道:“諸位不用擔心,如果戰勢不利,奧地利不會坐視不理的。

英國人現在既然敢動手,就是不把奧地利放在眼裏,我們必須要進行報復,給他們一個血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