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利益催化劑(第2/3頁)

還有人數眾多的貴族旁支子弟,這些人雖然沒有爵位可以繼承,可是並不等於他們的子女教育就差了。

現在奧地利的中產階級,基本上都是這些人。醫生、教師、律師、中小商人,大部分祖上都是貴族。

真正純粹的草根,能夠崛起的太少了。沒有知識底蘊,沒有社會人脈,能夠成長起來的幸運兒,都是天命之子。

目前奧地利大學中,貴族學生比例只有31.1%,普通家庭學生更是只有1.2%,剩下的都是這個中產階級群體。

軍校中還是貴族子弟占據了主導地位,約占總學生人數的64.8%,中產階級占據了總學生人數的34.3%,普通家庭出身的學生可以忽略不計,還沒留學生多。

沒辦法,這就是公平競爭的結果。現實就這麽殘酷,從公立義務教育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在小學階段普通家庭學生占多數,到了中學階段普通家庭學生反而成為了少數。表面上來看,奧地利小學升中學的幾率在8%左右。

然而義務教育結束了,有錢人子女幾乎是百分之百可以升學,這個比例就這麽被拉了上去。

普通家庭出身的草根學子不是學霸,基本上沒有多少機會。他們必須要在升學考試中,進入最前面的百分之一才拿得到助學金。

這本來就是給天才準備的,在教育資源有限的年代,奧地利采取的就是精英化教育。

軍校最為明顯,從小接受嚴格軍事訓練的學生自然占據了優勢,然而這需要大量的投入,不是普通家庭能夠負擔起的。

普通人文化成績再高,把各項專業考試成績一加,還是只有淘汰的命運。可以說考的科目越多,普通學生就越沒有機會。

提高公立教育的教學質量,增加這些專業課教學。很遺憾,這看上去美好的設想,想想就可以了。

增加一門課,意味著增加一筆教育支出。按照貴族子弟的標準搞義務教育,足夠維也納政府破產十次。

除非社會上對普通人才需求量增加,否則大學擴招是不可能的,這個年代的高等教育太貴了。

現在即便是貴族子弟,能夠接受大學教育,或者是軍校教育的,也不會超過35%。

當然次一等的技術院校,或者是野雞大學,那就沒有限制了,有錢都可以讀。

菲克尼男爵淡定的說:“是麽,看來我真的很幸運!”

奧拉比子爵肯定的回答道:“當然!”

菲克尼男爵喝了一小口葡萄酒,繼續問道:“哈靈頓在什麽部隊服役,有沒有準備到非洲大陸地區發展,那邊立下戰功的機會要大得多?”

這是菲克尼男爵在開條件了。沒有辦法,要獲得本土貴族們支持殖民地一體化,自然要用利益說話。

大多數貴族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後輩子弟很多,可是爵位卻只有一個。

長子繼承了爵位,那麽後面的次子又怎麽安排呢?

按照德意志地區的慣例,有錢還可以分一筆產業給他們。沒錢的要麽讓他們自己出去闖蕩,要麽就送他們去教堂做神父。

宗教改革過後,教堂的油水已經沒那麽多了。經濟繁華地區的教堂還好,有的是業務撈錢,要是運氣不好分到了貧困地區,那就只能吃糠咽菜了。

外出闖蕩,這只適合於破落戶。大部分都是利用家族的人脈關系,給他們找一份體面的工作,貴族旁支、或者贖買中產階級就是這麽來的。

本土的機會少、競爭激烈,但是到了殖民地就不一樣了。如果有家底,舍得砸資源都可以砸出一個爵位來。

如果獲得了地頭蛇的配合,那麽這個難度還可以繼續降低。畢竟戰爭對於殖民地來說,那是隔三岔五就會發生的。

除了撈取軍功外,也可以進入殖民地政府中發展。一旦殖民地本土化通過,這些官位也是水漲船高。

又或者是在殖民地做生意、開辟種植園,這些都是路,並且成功性還非常的高。

奧拉比動心了,他這麽高規格接待菲克尼男爵,除了兩人的表兄弟關系外,他還準備投入資源給幾個兒子弄到貴族頭銜。

不要看他的幾個兒子都進入了軍校,看上去前途一片光明。實際上奧拉比清楚,和平年代能夠混出頭的太少了。

不要說子爵後代,就算是頂著公爵頭銜進入軍隊,到了退役的時候,都不一定能夠混成將軍。

沒有戰功,大家都只能熬資歷。

畢竟大家都是從小接受軍事教育的,誰的能力都不會太差。沒有辦法證明你的能力超人一等,憑什麽先提拔你?

軍隊是用實力說話的地方,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戰功說話。遺憾的是這個年代的戰爭,最多也就殖民地欺負一下土著,還是僧多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