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處心積慮的起義(第2/2頁)

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也引發了英法的擔憂。在弗朗茨的蝴蝶效應下,沙皇政府打贏了近東戰爭,奪取了君士坦丁堡,俄國人的威脅比歷史上上升了不只一個档次。

還處於封建時代的俄羅斯帝國都那麽厲害,要是讓他們完成了資本主義社會改革,那還得了?

英國人擔心俄羅斯繼續強大下去後,會威脅到他們的世界霸主之位,尤其是印度地區隨時都會受到俄國人的威脅。

法國人更把俄國人視為歐陸霸權上的最大障礙,至於隔壁的奧地利,至少看上去沒有俄國人能打。

這是祖宗留下來的經驗,哈布斯堡王朝不管怎麽強大,法蘭西最終都能夠贏得勝利。連續幾百年時間培養出來的優越感,拿破侖三世決定先搞俄國人。

英法普三國都想要搞俄國人,最好能夠打斷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分裂俄羅斯帝國。

歐洲除俄羅斯外所有人公認的:分裂、且虛弱的俄羅斯,才是最好的俄羅斯。

擁有了英法普三個支持者後,從1863年開始,波蘭獨立組織的勢力就迅速壯大,終於大家覺得準備的差不多了,波蘭獨立戰爭爆發。

這次波蘭人相當的有底氣,站在他們背後的陣容,絕對是歷史上最豪華版的。

除非英法普三國外,歐洲絕大部分國家都是同情或者是支持波蘭獨立的,就連俄國人的盟友都在同情波蘭。

具體表現就是,波蘭獨立組織在奧地利募集了一百萬神盾的捐款,沒有遭到維也納政府的阻攔。

波蘭獨立組織的幕後支持者,弗朗茨沒有興趣知道。反正都是俄國人的麻煩,用不著他關心。

容克貴族們的計劃,他更是一無所知。這不是情報組織無能,而是這種無關奧地利利益的事情,不值得啟用好不容易安插進普魯士政府內部的間諜。

因為俄奧同盟的關系,各國密謀的時候,不約而同的避開了奧地利明面上的眼線。

暗地裏的眼線,那是好不容易埋下去的。當然不可能傳遞這種情報了,畢竟每一次情報傳遞都是一種風險。

自始至終,弗朗茨都把這次波蘭起義,當成了一次普通的獨立運動。

外國勢力的支持那是必然的,這個年代只要在俄羅斯帝國發動起義,都不會缺乏國際友人無私贊助。

弗朗茨不知道,聖彼得堡的亞歷山大二世同樣不知情。剛剛才緩和了同波蘭地區實力派的關系,拉攏了資本家和貴族,現在爆發的叛亂,自然沒有引起沙皇政府的重視。

幾乎每隔上一段時間波蘭地區都會爆發一次叛亂,俄國人早就習慣了。如果三年五載沒有發生暴動,那就要小心了,說明波蘭人在搞大動作。

在習慣的作用下,沙皇政府只是下令當地政府鎮壓叛亂。

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在廢除農奴制過後,俄國的工商業獲得了高速發展。

不要誤會,這個高速發展主要是指量上,工業產能大幅度提高。然而工業產能增加,質量卻沒有大的改變,在市場競爭中仍然處於不利地位。

國人都寧願使用價格高昂的進口貨,也不願意使用國產貨。這一時期的俄國工業產品擁有傻大粗的通病,不好用就算了,關鍵是價格上也不便宜。

因為國內交通的關系,直接令俄國的原材料運輸成本居高不下,進而導致了生產成本過高。

麻煩來了,工業產品是制造出來了,可惜在市場上賣不動。尤其是機械設備,完全是滯銷狀態。

盡管沙皇政府一再提高關稅價格,仍然沒有任何用處。甚至有人譏諷俄國生產的工業設備,還競爭不過手工業。

這是誇張的說法,在效率上再怎麽樣也比純人工要高。當然以俄國低廉的人工價格,和機械設備的高次品率,最後的成本孰高孰低還真是一個未知數。

契科夫的文學作品中,就提到過俄國機床生產出來的螺絲釘,在使用的時候,還需要人工進行二次打磨。

這可能不算誇張,日俄戰爭中,某些炮彈口徑出現誤差,還需要士兵進行打磨過後,才能夠正常裝彈發射。

軍隊中的武器都這麽湊合,民用產品敷衍了事,那就更加不值得一提了。總之,19世紀俄國商品就是粗制濫造的代言詞。

國內市場賣不動,國際市場更是無人問津。在這種背景下,沙皇政府決定用手中的槍,為工商業產品尋找出口市場。

1864年夏,亞歷山大二世批準了陸軍部在中亞地區擴張的計劃,剛剛爆發的波蘭起義被無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