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昏暗的日子

巴黎會議上的變故,傳遞到了弗朗茨手中,梅特涅說明了自己的看法,坐鎮維也納的政府高層也提出了建議。

總的來說就是見好就收,按照奧地利最初的計劃是吞並南德意志地區,現在巴登保不住了,但是多了一個薩克森。

領土面積上來看兩者都差不多,顯然薩克森地區對奧地利更重要一些,拋開工業不提,起碼人口比巴登公國要多上幾十萬。

三分德意志計劃是奧地利統一計劃中的一部分,最早是梅特涅提出的,早在幾年前就開始著手布置的。

只不過當初的理想計劃是把北德意志地區的小邦國整合起來,建立一個新的國家,阻擋普魯士統一北德意志地區。

毫無疑問,這份計劃要是由奧地利提出來,百分之百要失敗。普魯士政府估計想都不用想,就擼起袖子幹上去了。

所以這份大任,只能交給英國人來完成。前期奧地利政府還必須要足夠的慫,讓普魯士政府認為在國際壓力下,奧地利會認輸退出德意志地區。

一旦奧地利出局,普魯士王國統一德意志地區就沒有了懸念,在這種誘惑下,腓特烈·威廉四世沒有忍住,錯過了兩分德意志的機會。

弗朗茨沒有能耐指揮動英國人,只能讓英國人認為三分德意志是最符合他們利益的,確切的說是讓倫敦的資本家們認為三分德意志可以保住他們的市場。

幹涉倫敦政府的決議,奧地利還沒有這份兒能耐,最多也就是收買一些專家學者輿論造勢。

甚至還不能和奧地利扯上關系,從頭到尾這都是以巴伐利亞政府幹的,出錢出力的都是馬克西米利安二世。

三分德意志理論,最先忽悠的就是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歷史上也是巴伐利亞王國提出三分德意志理念的,只不過實力不足沒有成功。

表面上來看,奧地利外交部似乎什麽都沒有幹,實際上梅特涅幹了很多事。

為了讓巴伐利亞政府相信,只要列強支持,三分德意志就可以成功。奧地利政府每年都要砸上幾百萬盾的宣傳經費。

奧地利控制住了開頭,卻無法控制結尾。操控一國政府的決策本來就是不靠譜的,想要控制住節奏簡直就是在做夢。

沒有猶豫多久,弗朗茨做出了決定:“給維也納政府發電,可以做出讓步,但是不要做的太明顯,我們還需要利用各國的壓力,逼迫普魯士政府放棄萊茵蘭地區。”

本來成立一個新的國家,就是為了牽制普魯士王國,現在英國人居然異想天開的提出了戰略緩沖,讓普魯士王國和這個新生國家換地。

這必須要支持啊,縱觀歷史上大多數著名的外交典故,都是從異想天開開始的。如果沒有出乎意料,那麽這還能算經典麽?

萊茵蘭似乎不怎麽出名,換個名詞魯爾區,或者叫萊茵魯爾區,大家都知道了。

這裏有德國80%的硬煤、90%的焦炭、60%的鋼鐵,還是德意志地區最重要的機械制造中心,號稱“德國工業心臟”。

沒有了萊茵蘭的普魯士王國,還是有可能像歷史上一樣崛起麽?

顯然是不可能的。

當然,這個年代萊茵蘭的重要性還沒有後世那麽大,當地的工業19世紀中期才剛剛起步。

不然的話,在奧地利侵吞南德意志地區的時候,拿破侖三世早就不管不顧莽上去了。

就算是提議失敗,普魯士王國拒絕換地。沒有關系,等未來法國缺煤的時候,拿破侖三世肯定會挑起普法戰爭的。

就算是他不想打,法國資本家們也會想辦法發動戰爭的,實在不行奧地利還可以添一把火。

普魯士人贏了,奧地利就和他們瓜分這個新生國家;法國人贏了,那麽更好奧地利一口氣吞並這個新生國家,正好平衡侵吞萊茵蘭工業區的法國人啊!

……

柏林

自從英國人的提議一出來,普魯士政府就炸鍋了。腓特烈·威廉四世氣的破口大罵,誰都不是傻子,他們跟著英國人混,主要目的還不是為了利益麽?

現在到好,奧地利是被踢出局了,可是人家還帶走了一大筆遺產。普魯士王國不但什麽好處都沒有撈到,也跟著被踢出了德意志地區。

原因是什麽不用想,他也知道——利益。

新生的政權未來肯定會親英,在即比利時之後,倫敦政府又在歐洲大陸上紮下了一顆釘子。

美其名曰戰略緩沖,實際上這個緩沖,不僅僅只是限制住了奧地利,同時還斷掉了普魯士王國的大國之路。

腓特烈·威廉四世憤怒地問道:“奧地利呢,他們有什麽反應,難道就縱容英國人胡作非為麽?”

外交大臣安德裏亞回答道:“陛下,奧地利的態度很矛盾,似乎是在猶豫不決,他們既不想放棄巴登公國,又不想因此致使談判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