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朕可以給你的,就可以全部收回來

天底下對於許不忌的議論聲依舊在持續著,並且開始呈愈演愈烈的趨勢,而真正掀開這場戰爭帷幕的,則是一道來自河南的奏疏。

寫這封奏疏的官員身份倒不算怎麽太顯赫,只是一名左參議,五品的官員,出身也很簡單,翰林郎出身,還曾經當過江西大學的校長,典型的學院派官員。

這位官員給朱允炆直接寫了一封奏疏,其內容大致的意思,就是眼下東宮未立,沒必要先定太子太師。

可以暫緩幾年,等到東宮議定之後,根據儲君的情況擇優錄師,末了又言朱允炆正值春秋鼎盛的歲數,膝下皇子也個個優才,可以暫且擱置立儲的想法,再考定幾年,等除卻文奎、文圻之外的幾個皇子都長大成人並入仕鍛煉之後,根據國情統籌考慮。

乍一看,這只是一封和稀泥,拖字為主的奏疏,卻徹底成為了一場官場大動蕩的端始。

朱允炆參加了一次大朝會,並在大朝會上將這道奏疏讓雙喜讀了出來,末了問了一句。

“可否?”

作為事件的直接當事人,許不忌的回答當然是避嫌謙讓。

“臣德薄才微,何顏忝居三公之位,還望陛下收回成命。”

幾乎就在許不忌謙讓的話音落下的下一刻,同為蘇州府籍出身的吏部尚書就站了出來,開口表態。

“太子太師乃固國本之重位,豈有姑妄言之的道理,何況陛下既然欽命恩封,那便是對許閣老執政之績的最大肯定,臣以為許閣老擔任太子太師是足可勝任的。”

一時間,朝堂之上頓分兩派,先是內閣之中,王雨森和鄺奕和先後站出來認為許不忌加太子太師銜是適當的,沒有任何德不配位的道理。

朱允炆的目光投向了朱文奎。

“內閣閣臣、各部尚書先後開言,文奎,你是禮部尚書,也發表一下意見吧。”

趕鴨子上架實沒法緘默下去的朱文奎只好站出來硬著頭皮說道:“兒臣竊以為,許閣老做太子太師是恰當其位,完全可堪重任的。”

大局已定!

當朱文奎開口表態許不忌之後,這堂朝會便全無繼續議論下去的必要了。

朱允炆嗯了一聲,淡然道:“河南這道奏疏,完全是不識大局的發言,罷黜回鄉吧。”

第一個因為這起事件被罷官的官員出現了!

朝堂之上,那些早前公然反對過許不忌的京官便覺得渾身都緊張了起來,大有末日臨頭之感。

他們竟然犯了最最嚴重的政治路線錯誤。

俗稱,站錯了隊。

雖然朱允炆沒有當朝來找這些官員的麻煩,但散朝離開之後,許不忌當頭走出奉天殿回頭觀看的那一刻,這群朝官心中便徹底涼了。

果不出他們所料,大朝會之後沒過一月,內閣便開始以各種各樣的明目,前後陸續降級、調動、罷免了在京近一百名官員。

一場注定波及全國的政治風暴開始醞釀。

“閣老,這新的官員該怎麽擢選?”

官場之上,一個蘿蔔一個坑,走一個舊的,自然會有新的頂上,永遠不缺少後備梯隊補上的官員。

當吏部尚書找到許不忌府上征求意見的時候,後者便直接罵了回去。

“怎麽擢選你是吏部尚書,還需要來問我?

是吏部和都察院沒有條陳,還是你這個吏部尚書家裏有什麽親戚故舊需要安排,誰有能力就換誰,誰能做好履新後的新職責就擢選誰,連錄官的基本原則你都不知道還能腆著臉來問,我看你這個吏部尚書也別做了。”

就這般,本是許不忌老鄉的吏部尚書,就因為這麽自作聰明的一問,第二天就被許不忌罷了官,成了官場笑話。

但許不忌這番作態也讓所有人明白,此番大動蕩,並不是許不忌打算著手排除異己,而是因為政見的原因,一大批政治路線錯誤的舊官僚必須要裁撤,至於換上來的,只要是大明的官,許不忌並不在乎到底是哪黨哪派。

亦或者,許不忌之所以這麽做,只是為了苟且保命,在朱允炆面前,做出一副剛正不阿,不偏不倚的姿態,來盡量不使自己在皇帝眼中落下一個擅權權臣的形象。

不管真假,朝堂眾臣還是對許不忌肅然起敬,唯獨泉州的朱文圻。

當得知南京方面的消息之後,朱文圻便徹底癱坐在自己的辦公室內。

任憑朱文圻想破了頭,都想不明白,到底是什麽原因能讓自己的父皇如此的信賴許不忌這個人,甚至不惜擺出這麽一堂大戲,目的竟然是為了替許不忌掃清其為官的所有反對者?

先加許不忌太子太師銜,然後鼓搗地方各省官員發表政見,最後,將所有反對許不忌的全部汰換或直接罷黜。

“父皇這簡直是拱手將江山社稷送給許不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