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經濟內卷化(第2/3頁)

“沒有外部資本的流入,大明國內的資本方可以暢享人口紅利,安然享受著數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口資源。

糧食不夠,他們就雇人來種,布匹不夠,他們就雇人來織,煤礦不夠,他們就雇人來挖,這就是通過堆人口數量的方式來增加生產數量。

而一旦放開外資的準入,在雇傭關系上,可供勞動力的選擇就會多出,雖然性質都還是壓榨。

但起碼可以增加勞動力的雇傭成本。

在對外的貿易中,因為大明本身的商品成本因為勞動力成本極低而相應化降低,在大宗交易中是占據絕對競爭力的。

同樣的紡紗,歐羅巴的價格就要比大明昂貴,這就是勞動力差矣導致的。

如此一來,貿易順差就會出現,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相對有利的地方。

而大量引進外資,對內擡高勞動成本,可以使得資本方的發展重心發生轉移。

一旦依靠人數來增大產量的方式入不敷出,那麽就勢必要想辦法如何降低人力成本同時,仍然還能使得生產力不降低。

要麽死命壓榨和剝削勞動力,要麽在技術層面革新。

而眼下,泉州已經在這一塊邁出堅定有力的步伐,也看到了成績。

大明的海船技術對比我看到的十幾年前的記載,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這就是資本方為了海貿往來速度能夠增快,多出兩趟貨賺取更多財富所引導推進的。

所以我建議皇帝陛下,泉州前進的腳步不能在這個時候停住,相反,您還要鼓勵和支持更大規模的開放,不僅是在泉州,包括福州、廣州、珠江等地都要如此。

大明是一個偉大的帝國,眼下也是一個充滿了財富和機遇的帝國,是無數海外商人趨之若鶩的寶地。”

格裏安奇的話說完了,朱允炆陷入到沉默之中。

他聽懂了格裏安奇的意思,所以他需要仔細考慮一下這其中的利弊。

是全面放開和鼓勵資本的進步和在這個國家占據的比重地位,還是有限度的畫出一個框架,讓資本在其中蹦跶,只作為大明這個國家的稅收來源之一。

不過格裏安奇說的確實有道理。

大明包括之前的歷朝歷代,無論是盛世如開元,還是南宋時期高度發展的自由商貿。

中原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富庶。

絕大多數超過九成以上的百姓,仍然是處在勉強及格的溫飽線上。

大多數人一直在強調生產力,卻又有幾個真正懂得什麽是與生產力關聯的社會關系呢。

朱允炆本來以為他懂,來到大明後才發現他其實並不懂,而現在他明白了。

技術革新使得生產力增加只是能夠一目了然看到的結果,變更社會經濟形態才是推動技術革新的前置條件。

而這一點上,幾千年來的中國王朝都懶得去思考這個問題。

唐宋元明清都是如此,甚至經濟內卷化最嚴重的時代,就是乾隆、嘉慶時期。

整整四億多的中國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地方的小地主、小資本家可以安然趴在幾億人的腦袋上吸血。

現代話來說,就是在享受‘人口紅利’。

人口紅利從來不是老百姓享受的,而是工廠和資本家享受的。

因為人越多,勞動力越廉價。

而勞動力越廉價,老百姓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手工品就不值錢,或者拿命去打獵、翻山越嶺翻找的名貴藥品也不值錢。

人命都不值錢,那你拿命換的東西還能值錢嗎?

這就是經濟內卷化過程中的低水平均衡陷阱。

在這種社會經濟體系之後,只有統治階級和資產階級是最舒服的,至於那四億多老百姓的生活質量,那就無法想象了。

吃不飽,也不可能穿的暖。

近現代的中國甚至沒有經歷過變更社會經濟形態的過程,而是直接一步就走到了技術革新使得生產力增加的結果階段。

只不過這種獲取技術革新的方式,不是咱們自己衍變出來,而是在鴉片戰爭後,被動的將西方科學技術拿來進行學習罷了。

“偉大的皇帝陛下,我在南京的翰林院,看過由您的語錄收集整理而成的一些書。

在這本書中,您曾經提到過,當大明國內環境達到飽和的時候,就勢必需要尋求對外的擴張來轉移國內的矛盾。

您的高瞻遠矚讓我感到敬仰,您的這個想法不正恰如我之前的建議嗎。”

“先吃飯。”

這個功夫,一排內侍捧著美食進入,朱允炆也不再多說什麽,開始招呼其格裏安奇吃飯。

“你的提議朕會好好想想,過幾天,你跟朕一道南下去廣州再看看。”

格裏安奇頓時喜上眉梢。

他這種殊榮在大明有一個說法,叫做伴駕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