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發行銅票(下)

格裏安奇向杜廣升勾勒的未來那是幾十年後才能看到的場景,沒人有把握來肯定或否定格裏安奇的話是真是假。

但眼下,格裏安奇的第一個預測已經成真了。

南京城的西北區域是相對貧困的‘貧民區’,這裏生活著超過三成的南京百姓,但卻只能創造整個南京不足百一的財富。

而這些貧困的百姓家庭,在對待銀行的態度上正如格裏安奇所說的那般,老百姓選擇將自己家中的存銀拿到銀行兌成銅票,而後儲蓄起來。

“一年息百三、最高五年期息百五。”

儲蓄所得這個牌子讓百姓們趨之若鶩,他們做了一個計算,如果存入一千文錢,那麽五年後就可以領取一千二百五十文!

可以買好多大白饅頭了。

老百姓們的關注點跟商人們恰恰相反,對於銀行所提供的另一項借貸業務,他們連了解的興趣的沒寡然。

他們本就沒有什麽抵押物,無非幾畝薄田一處偏陋的宅子罷了。

就算抵擋個百八十兩銀子又如何,拿來能做什麽呢?

萬一時間到了期換不起,那賴以生存的田產和房子被收走,一大家子就不得不去縣衙申報,移民填遼東了。

至於新興的保險總會,倒也對這些百姓們準備了一份保險。

農業險。

這個名字一目了然,就是保田產的保險,保天災的。

如果遇到幹旱、蝗災、洪澇等天災,導致田地絕產,則保險總會償付今年所產農作物的等額金錢。

這份保險還是很讓老百姓心動的,但那按比例繳納的保險金又讓這些百姓望而卻步。

“萬一今年沒遭災,那這錢給退嗎?”

“不退。”

“那這保險不辦了。”

這就是百姓的思維。

這些年天下風調雨順的,哪裏來的那麽多天災橫禍,這保險不辦也罷,省的白白打了水漂。

當然,有抵觸自然也有願意辦理的。

“買個心安吧。”

比例金不過百五,也就是說二十年內遭一次災就不算虧,雖然按照民族特性文化來說,大家都諱疾忌醫,越怕什麽越不願意說什麽,這種“只要二十年內遭一次災,就沒買虧”的話那是萬萬不能當大家夥的面說出來的。

還不被別人給罵死。

辦保險的人數寥寥,但是存錢的卻排成了長隊,許多老百姓把家裏的碎銀子、銀飾品之類的物件淘換成銅票,而後便第一時間辦理了開戶手續。

多的有存五十兩、三十兩,少的也能存個十兩八兩。

可見在這一塊業務上,老百姓的還是持著支持的態度,熱情也都相對較高。

至於錢存入銀行會不會消失,這南京城裏的百姓還是心裏踏實的,天子腳下嘛。

老朱家兩代皇帝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那是沒得說,無論是太祖還是眼下的建文皇帝,那都是實打實拿老百姓當自家親人,至今讓老百姓津津樂道的便是當年,朱允炆為了百姓們,一怒之下把兩個發國難財的親叔叔給砍掉腦袋的壯舉。

跟著這麽一個皇帝,還怕被騙?

誰敢騙老百姓,皇帝老子就一定把誰的腦袋擰下來當球踢。

這不是朝廷本身的公信力,這是朱允炆這個皇帝這麽些年坐下來自身的公信力。

而能讓老百姓唯一擔心的,可能就是所謂的銅票本身了。

畢竟當年洪武末期大明寶鈔的迅速貶值可是坑苦了這些百姓,他們一如既往的信任朝廷和這個國家,用真金白銀和糧食換了一摞摞的寶鈔,結果短短幾年的時間,這些寶鈔貶值到不足原先的三成。

老百姓不容易,幾年省吃儉用,吃糠喝稀就存那麽十兩八兩的銀子,一夜之間全沒了。

這種絕望感遠遠要超過死亡本身。

好在這一次的銅票比起大明寶鈔看起來要更加精美,而且鈔票上的太祖畫像也讓百姓們有了再信一次的勇氣。

當初印鈔的時候,工部的想法是把朱允炆的畫像印上去,是後者一口回絕:“朕躬德薄,何以配與爺爺並焉。”

不過銅票的事還是讓朱允炆很是牽掛,老百姓經不起二次上當了,所以在第一批銅票印發出來之後,他還特意從刑部大牢中找出幾個即將問斬的假鈔犯。

讓這群假鈔犯按照他們的技術仿造了一批,結果發現無論是材質還是花紋、圖像都天差地別,差距明顯。

精細的雕版印刷民間那是怎麽都做不出來的,而且紙張的質量上佳也導致了成本增加,民間想要做出一份一模一樣的假鈔,必須手工復刻,一張一百文的銅票,民間自行仿制的成本就要高達八九十文,甚至有可能比這張一百文的銅票本身更貴。

當然,粗制濫造的假鈔一樣會誕生,就好比後世,你永遠無法杜絕假鈔的市場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