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湖畔學堂開學(上)

兩百余份試卷被朱允炆等四人批閱了一遍,最終也不過才遴選出不到十幾人來。

能夠參加這次考試,說明這些參考的學生本身就是精英,他們有的是南京城裏各自豪門權貴眼中‘可承門庭’者,有的是地方的神童,享有盛名。

但沙裏淘金,幾百名天才也不過才選出十幾個妖孽。

“能夠靜下腦子看問題,從這一點來說,這已經不是一個孩子應該有的能耐。”

楊士奇由衷贊嘆,不停的感慨:“臣一直不相信史書上所記,甘羅怎麽可能在十二歲的時候就成為秦國的上卿,與呂不韋同柄國政,將一個國家的政務交到一個孩子的手上,這不是行玩笑事嗎?

現在臣算是信了,神童神童,果非常人所能理解,臣觀而自慚,遠不如矣。”

“這兩題,去歲三甲進士,能有幾人做的出來。”

朱允炆呵呵一笑,對遴選出來的十幾份試卷又來回觀看了一遍,越看這心裏便越是開心。

“進士及第,可授縣令一職,如以此論,這些孩子都能下到地方當縣令了。”

見楊士奇面有驚容,朱允炆忙擺手:“朕斷然是沒有打算讓這些孩子跑地方上練手,我大明也非一千多年前的秦國,孩子再是聰慧,又哪裏處理的好那些雞毛蒜皮,錯綜復雜的地方瑣事呢。”

這下楊士奇心裏才踏實,皇帝的幺蛾子多,他還真怕朱允炆腦子抽風,給這群神童一人一個縣練手呢。

那到時候弄得地方一團亂麻,他這個首輔屆時是處罰還是不處罰?

“這些孩子,陛下打算怎麽教?”

教育非一日之功,尤其是教神童,楊士奇也沒有經驗,所以開口請示道:“這個課,該怎麽擬定?”

教哪些,怎麽教,這都是擺在君臣四人面前最大的問題。

朱允炆想了想,開口道:“教育依靠教材,本本教材教出來的都是一模一樣的,咱們脫離教材來教,看看這些孩子的文章,他們的性格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對於政策的實施理念也不同。

如果咱們定一個硬性的標準來教,那這群神童就完了,難不成,給他們人手一本縣令到任須知之類的書嗎?

因材施教,走一步看一步,讓他們保持住現在的性格,在將來成長的道路上,他們自己會遇到很多的事,會發生變化,咱們要做的是引導他們,而不是生拉硬拽的把他們帶到某條路上。”

整理完這些孩子的試題,朱允炆這邊也基本拿到了這群孩子的大致情況,一共十七個孩子中出自南京的就有十三人,而來自地方舉薦的一百多人中只有四人留了下來,可謂是比例嚴重失衡。

“接受知識來源不對等造就的不公平啊。”

朱允炆輕輕搖頭,隨後放下這些感慨:“將那些被裁汰的按照原籍安全送回去,留下的安頓好他們的食宿。”

而就在朱允炆這幾名考官聚在一起商量學堂未來一些事的時候,學堂外這些陸續離開的孩子也在嘰嘰喳喳的閑聊著。

“你們說,咱們誰能通過啊。”

這群孩子聚在一起閑聊,都是一群半大不大的小孩子,加上一起同堂競考的原因,說起話來也是熟絡的很。

但是仔細一看,這群孩子雖說都聚在一起,但各自的小團體之間還是涇渭分明的隔著空隙,基本湊在一起的多是來自同一個省的,就好比浙江跟江西的就分的很明確。

浙黨和江西黨爭了幾十年,連帶著這群孩子也是互相看對方都是滿滿的不屑。

地域之爭,這群早慧的孩子早就在各自家庭的熏陶下養成了下意識的對立情緒。

而這些團體裏面,隊伍最龐大的自然是南京本土派,足足烏泱泱一百余號人,但也是分成了大大小小十幾個小圈子,各有各的聊頭。

“這還用說,我是一定會過的。”

楊稷挺起瘦小的胸膛,頗為自信的指點江山:“這兩個問題,今年年初的時候,家父就考校過我了。”

“府上是?”

“家父內閣首輔楊士奇。”

“哇。”

小小圈子裏一片嘩然,不少錦衣羅衫的公子哥都對著楊稷發出一聲驚呼,外圍聽到這句話的不少二代們也都下意識圍攏上來,七嘴八舌的多是艷羨吹捧,這讓楊稷不免面帶傲然,趾高氣昂的環視起來,卻發現外圍卻有幾人神情淡然,甚至還略帶不屑之色。

在大明,誰敢不給楊士奇的面子?

這個發現讓楊稷的面子有些掛不住,他分開圍攏的人群,一路走到浙江的圈子處,趾高氣揚的看著神情不屑的於謙:“你是何人,方才怎麽敢聞家父之名如此不屑?”

朝堂上風言江西黨為楊黨,作為楊士奇的公子,楊稷這第一茬麻煩先找的就是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