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求是報(下)

創建一份報刊,就好比創造一個大明時期簡易版的‘互聯網’,是一個用來掌握喉舌和輿論導向的工具,而這份報刊會被朱允炆牢牢的攥在手心裏。

報刊上刊登哪些內容,說到底,就是一個過審與不過審的權利,自然是朱允炆說的算,他想要哪些內容出現在求是上,那些內容和思想才能躍然紙上。

引導正能量也好、引導新思潮主義也好,都是朱允炆說的算,言論自由不可能出現在大明的土壤上。

利用這份刊報來引戰,說到底也是解放思想的一種。

底層的普通學子除了儒學教義,難道就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了嗎?怎麽可能,又不是編了程序的機器人,思想是沒有牢籠和邊界的。

他們之前不敢說出來,一是沒有發聲的渠道途徑,另一個就是也不敢說。

明朝的儒學因為程朱理學之後變得腐朽落後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根深蒂固的頑固,也就是迷信權威,這些底層的學子不敢狂言,是因為他們的長者、父輩固守傳統,他們不敢離經叛道,生怕被逐出師門或定為不孝逆子,這輩子可就活不下去了。

而現在有了這麽一條通途,一個可以讓他們暢所欲言之後又可以越過科舉青雲直上的通途,他們就可以昂首挺胸的站在陽光下,底氣十足的質疑權威。

當他們通過幾篇文章青雲直上進入翰林院,而他們的父親師長還只是地方一個老秀才、不得志的舉人胥吏,這就是他們可以拿出來證明自己才華和正確性最有力的武器!

事實勝於雄辯,能抓住老鼠的才是好貓!

有一就有二,當這種人越來越多,那傳統的舊儒學就會被他們曾經的信徒親手掀翻!誰不想當官啊。

這就是控制喉舌輿論的實力。

所有支持舊儒、傳統聖賢理念的治國看法,在南京報業總局這一律卡死不過,而新學思想卻躍然紙上,要不了多久,那些傳統派自己就急眼了,老頑固還能堅持,那些心心念念想做官想出人頭地的年輕人怎麽辦?他們就得跟著‘主流’的需求變化!

中央想看到什麽樣的文章和想法,他們就得去學習、鉆研然後發表什麽樣的文章想法。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在思想陣線上保持跟中央的高度一致。

而朱允炆的思想,就代表中央思想!

將來等大家夥都習慣了萬事出發點先考慮中樞的需求在下筆寫文章之後,朱允炆也可以開展‘深入貫徹學習建文皇帝重要講話精神’之類的活動,盡收天下士子之心。

打倒腐朽派,朱允炆自己只需要透露出這個意思,就不需要他親自上場,這些渴望著嶄露頭角、出人頭地的莘莘學子,自己就會跟他們曾經的‘老祖宗’一刀兩斷!

至於選材的範圍,為什麽特意強調在南直隸、浙江、江西深入到縣一級,完全是因為現下的大明只有這三個地方的文風是最盛的,加上交通漕運便利,方便掌控,深入到縣一級的花費也不會太大,而且這三個地方,富庶啊。

進入閱報室就要三十文錢,這三個地方的文人是完全消費起的,但是扔到西北、西南,那就不見的哪家哪戶能舍得天天往這地方跑了不是。

等將來交通陸運發達起來,周邊的省自然會陸續深入,建設嘛,哪裏有一蹴而就的事情。

這就是自打知道阿拉伯有亞歐海圖後這幾天,朱允炆一直在大內皇宮裏心心念念的事情,這是朱允炆的一種政治成熟,現在你在讓他回望他剛穿越來的那時候,可能他自己都會想笑。

那時候的他剛穿越來嘛,難免是以一個現代人的眼光來審視這個時空的大明,落後、腐朽、一塌糊塗!所以他才恨不得馬上全部打碎重來,直到他發現阻力很大之後,所以他才會迂回曲線救國。

何其慶幸,這個時候他的君權已經至高無上,可以隨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盡情施展,勾勒一個嶄新的大世出來了。

內閣四人互相對視後看了看,又哪裏還有勸阻的想法,皇帝主意一定,讓他們來也不過是施行罷了,不然為什麽要讓他們拿筆記下來?

那意思還不明顯,記好之後,按照這上面的去做就行了,其他的不需要你們廢話,也不需要你們提建議。

思想者不好找,執行者還不好找嗎?

“一切謹以陛下聖心獨斷。”

四人領了命,站起身看那架勢就是想走,卻又被朱允炆喊住。

差點忘了,為了保障這份喉舌利器的唯一權,還要立法呢。

“除了朕的這份求是報,民間不允許私設報刊,違者要抓,要罰,嚴重的要殺!”

文字獄固然不好,但卻又不得不搞,因為大明現在的時間節點就是在開大世之前的岔路口,這個國家不允許出現除了朱允炆之外的第二種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