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1章 穩定朝鮮(二)

大將生來膽氣豪,腰橫秋水呂虔刀。

這是當年楊文南征貴州、廣西土著叛亂前,太祖高皇帝為楊文寫的詩,平安就任遼東啟程前,朱允炆也把這首詩送給了平安。

這是一種激勵,也是一種提醒。

激勵他將來也能成為楊文一般,封萬戶侯,領都督銜。

同時也在提醒他要像楊文一樣,效忠朝廷、死忠君父。

平安是太祖的義子幹兒,算得上朱允炆的幹叔叔,但平安卻從不敢作此想,他自南京五軍都督府就任遼東總兵官以來,一直兢兢業業,如履薄冰。

遼東現在是朝廷的邊貿重地,幹系重大,遼東不能出亂子,平安也不敢讓遼東出亂子。所以自打就任遼東以來,平安基本上都住在了軍營裏,遼陽城裏的府衙,卻是很少回去過。

後來遼東換防,新軍接任了原遼東軍的防務,平安這才心裏踏實了不少。

新軍的軍紀比原遼東軍好太多太多了,他不用整日拴在軍營,擔心有膽大包天的兵匪偷跑出軍營,為非作歹。

直到朱允炆和朱棣的軍令傳來後,平安便興奮的很,領軍作戰,無論緣由是什麽,總是一個立功的機會。

朝鮮政變,對遼東的沖擊是未知的,大明希望朝鮮擁有的是一個老實本分的國王,而不是一個雄心大略的君主,平安的任務,就是打進開京,穩住李芳果的王位。

平安久戰中原,對遼東地界並不甚了解,好在副總兵曾彬久耕遼東多年,把自己的親兵曾軼派給了平安,這才讓平保兒對自己接下來的對手有了初步的認知。

這是一個在政變中建立起來,並且樂衷於發動政變的國家。

李芳果跟李芳遠兄弟倆的父親李成桂,是前高麗王朝的大將軍,通過政變終結了高麗王朝,並且為了保證自己的正統性向明朝請求冊封和賜下國號。

在禮部和李成桂共同擬定的國號名單中,太祖一眼就相中了朝鮮這個名字,但太祖老人家太忙,雖給了朝鮮國名,卻忘了同意李成桂當朝鮮國王,等朝鮮的使者回國,李成桂又不敢自稱朝鮮國王,只好上了一個“代執朝鮮國事”的頭銜。後來得到冊封才敢稱朝鮮國王。

而李芳遠,就好比朝鮮的李世民,能力上雖然差得遠,但人生的軌跡卻如出一轍,他自幼跟著他爹李成桂起兵,也是他一步步清理掉高麗王朝的反對派,但李成桂卻並不打算把王位傳給李芳遠,於是李芳遠接連發動政變,逼迫李成桂退位,軟禁起來。

現在又在進一步逼迫李芳果把王位傳給他。

“這不是多此一舉的智障嗎?”

平安了解之後就笑了,還整這麽復雜,你直接第一次就玩玄武門之變不完事了,還整兩次,兩次還都弄禪讓典禮,搞得那麽客氣幹什麽。

“這個國家的軍隊有多少?”

平安不想關心這個朝鮮智障和他的政治體系了,這跟他這次的任務沒有任何關系,他只在乎如何打進開京,保住李芳果的王位。

曾軼回道,“十萬人不到吧。”

平安便大吃一驚,“那麽少?”

就西南那破敗環境,一個安南國都養得起幾十萬軍隊,別管是不是雜牌軍,單這個數量就足夠嚇人,朝鮮竟然才不到十萬人?

他們的軍隊呢?

“這跟他們的民族組成有關系。”

曾軼解釋道。

“這個國家除了土著、咱們漢人,還混居了大量的各部女真、韃靼包括蒙古人。

逆元末期,有一部紅巾義軍曾打進高麗,逆元遣軍追擊進入朝鮮,後來逆元被逐回漠北,這一部分的蒙古軍就留在了這裏,加上各部女真、零星散散的韃靼民,整個朝鮮民族混居的情況很嚴重。

加上朝鮮是通過軍事政變立的國,因此在募兵上,李成桂很慎重,只相信本土土著。”

作為東方大國的華夏一旦打仗,對周遭小國的沖擊影響毫無疑問是巨大的,逃難,跨過鴨綠江的何止是漢人,蒙古人、女真人、韃靼人全一窩蜂湧進了朝鮮。

這可不是近幾十年出現的,早在幾百年前遼金相爭的時候,契丹、女真就開始進入朝鮮,某種意義上來說,朝鮮就是一個大型的難民收容所。

毫不誇張的說,在朝鮮開國國王李成桂的體內,除了沒有朝鮮土著的血統,哪個民族的血統都有,因為他的祖父就是元朝負責高麗鴨綠江一代的達魯花赤。

因此,李成桂算是明白了,只有朝鮮本土的土著才是最老實,膽最小的,無論是漢人還是蒙古人、女真人,骨子裏都有稱王做霸的基因,不利於維護他李家王朝的統治。

“這就有意思了。”

平安大帳裏擺放著一個簡易的沙盤,上面零星的只插著十幾面小旗,平安呵呵一笑,以手指向開京,沖大帳內的將領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