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章 大明版政治學校(上)

朱棣入京,改任總參謀府總參謀長一職,濟南衛指揮使盛庸出任北平都指揮使的消息,在此時的大明所引起的轟動是絕無僅有的。

首先是宗親方面,燕王認罪,但並未如大家此前猜測的那般遭到朱允炆的責罰,反而成為了此時大明名義上的軍事最高統帥,這讓天下的藩王更加認定朱允炆是寬仁之君。

朝廷之中,三閣也松了口氣,皇帝不動兵戈的便削去了最大的燕藩,和平天下的日子起碼能多上好幾年。一時間,四海天下雖震驚此事,議論紛紜,但政治局面卻是穩定的很。

至於姚廣孝,這個和尚挨了整整三千刀才死,朱允炆親自監的刑,然而沒到一半就堅持不下去,回到宮裏吐了好幾天,以往只在書裏看到過千刀萬剮這個詞,親眼所見,委實駭人的狠。

“此等酷刑,天理難容,自此往後,當廢除。”

這可能算是姚廣孝對大明刑罰進步所做出的唯一貢獻了,也不知道姚廣孝死了之後,知道自己成了大明最後一個被淩遲處死的罪犯,是應該哭還是該笑。

朱棣交了一份花名冊,都是這些年他在朝野留下的暗樁眼線、各支藩王府裏的內應名單,朱允炆卻當著前者的面看都沒看,就給燒了。

“既已海晏河清,何需再生事端。”

身為罪魁的朱棣都沒有追責,這份名單上的附逆之臣,朱允炆又怎麽會再祭起屠刀,惹得天下人心惶惶。既然天下需要仁君,他現在就要演好這個角色。

更重要的,他現在也沒有時間去著手更換朝臣,朱棣低頭,標志著削藩計劃已經取得了裏程碑的勝利,後面的進展只會一帆風順,他要將精力投入到下一步計劃之中。

朱允炆不知道自己能做多少年皇帝,但想必自己也夠嗆長命百歲,而且人老了就容易昏聵,自己真到了七八十還賴在皇帝位子上,對國對民都不見得是好事,所以朝夕必爭。

朱允炆計劃用五到六年的時間來削藩,而且盡量是以平和的手段完成,因為藩王手裏都有軍隊,或多或少,朱允炆不想內戰,就一定要徐徐圖之。

是人都有夢想,削藩後給這些藩王找點他們喜歡的事情幹就成,比如說朱棣好打仗,朱允炆給了他總參謀長的職務。

“天下軍令皆出總參謀府,四叔便是統帥天下的元帥,年俸暫定一萬石。”

朱允炆還沒有廢除宗法,親王每年都有固定的年俸,也就是一萬石,現在朱棣加了總參謀長的職務,朱允炆又給他添了一萬石,如此一來,朱棣的年俸已經高達兩萬石。

這就是朱允炆為日後削藩另一個準備,將來的朱明宗親,不可能打一落生就從國庫裏支糧領錢,如果你不在朝廷中擔任公職,不能為這個天下做貢獻,你是一點薪俸都拿不到的。

將國庫跟宗親徹底分離,也是為了將來官紳士農一體納糧做準備,等未來廢除宗法,朱棣拿著一萬石的年俸,就要交一萬石的稅收!

天下一盤棋,朱允炆在安頓好朱棣之後,適逢月末,便匆匆趕到了文華殿。

因為朱允炆不喜歡上朝,改一日一朝為一月一朝,朝中大小事務皆由內閣打理,久而久之,在朱允炆的授意下,大明朝堂有了一種新的辦公方式。

每個月的最後兩天,內閣在文華殿辦公,召集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的官員在文華殿舉行一次類似於後世的月末總結大會。

一是審議當月十三省的開支奏表,比如說哪裏修路、開渠、築堤。

二一個便是官吏的審察、檢舉和任命推薦,大家夥一起議個章程,等到月初大朝會,遞交朱允炆。

集中辦公,推行政令簡易化、便捷化。省的像以往的歷朝歷代那般,出了芝麻綠豆的大事,大家在朝堂上各有陣營、結黨營私的互相推諉。

因此,朱允炆到的時候,文華殿裏非常熱鬧,加上六部、兩法司、一幹翰林學政,烏泱泱一百多號人都忙著審議一份份的奏本,不時踴躍發出一己之言。

“泉州鹽市以開三月,實收鹽稅一百六十八萬兩,福建布政使司奏請擴大鹽市規模。”

“復:內閣準了。”郁新頭也不擡地說道,“稅銀不必繳納國庫,福建留用,鼓勵增產擴大鹽市,盡早平抑西北鹽價,爭取到明年中,西北鹽價降至一斤三十文。”

南京此時的鹽價只有一斤二十文左右,可謂是相當之便宜,但甘肅地界的鹽價高達六十五文,是京城近三倍,屬實昂貴。

“遼東織造局於十日前成立,自邊市貿易獲取的第一批羊毛已經開始著手加工,工部收到奏本,請定價格。”

“江南織造局那邊的布價定了多少。”

“匹布二十文,錦緞七錢、絲綢的話一兩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