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9章 大明海事

謹身殿裏的議政一直持續了足足兩個多時辰。

期間馬恩慧還特意囑咐尚膳局送了一次午飯,五個人圍著開放民商的事情又做了許多的修補和稅收比例的制定,朱允炆擔心記不住,中間還把文華殿備值的幾名學政叫了過來負責記錄。

除了一開始的放寬刑罰,解禁民商之外,方孝孺又提出了削減宗族年俸的想法。

“親王年俸雖於洪武二十八年自五萬石削減為一萬石,然開支仍巨,自親王以下,太祖定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三中尉銜,皆有朝廷年俸,天下初勘之時,朝廷尚且有力承擔,他日開枝散葉、繁衍生息,不出百年,朝廷財政恐怕就要被拖垮了。”

太祖留下的宗法最大的弊端可能就是這一條了,只要是宗族後代,無論多少輩之後都可以從朝廷領取俸祿,這是鐵杆莊稼啊。

尋常百姓受制於財富和生產力,可能一輩子只要一個媳婦,養活一兩個孩子,這些宗族哪有這些壓力,他們可以放心大膽的娶妻納妾,生養後代,老朱家生孩子的能力也算對得起這個姓,哪一支都隨隨便便生十個八個,五代之後,宗族就有幾萬人!

洪武朝是全天下養那麽幾十個宗親,壓力自然不大,等到弘治朝、萬歷朝,就是全天下養幾十萬個宗親,哪還有余力去養活軍隊?

為什麽漠南衛和山東衛被裁汰,為什麽等到朱祁鎮繼位的時候,能打仗的只剩下京師三營和山東備倭兵,到了崇禎朝,連京師三營、備倭兵都沒了,只剩下九邊之軍?以至於西北農民起義,可以如此輕而易舉的席卷天下,直入北京?

因為大明的財政養不起多余的軍隊了。

弘治朝的內閣知道、萬歷朝的張居正也知道,但誰也沒辦法在改變這個局面,為什麽?四個字來形容:積重難返。

取消宗族年俸,就是一口氣逼反幾十萬宗族,明知道留著這個政策是在慢性自殺,但慢性自殺總比頃刻亡國要好的多。

有人說大明亡於小冰河,實際上,就算沒有小冰河,大明的國運也撐不過五十年了,天下百姓是一定會起義造反的。

太祖留下祖宗家法從頒行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把大明推向了亡國的不歸路上。

“朕知道祖宗家法未必全對,但這件事暫時擱置,不予討論。”

朱允炆輕輕扣了一下桌子,“宗族親王之事,朕自有考量,方閣老日後萬不可在朝堂上提起。”

方孝孺的政治頭腦太差勁了,涉及宗親的事,看不見人家暴昭和郁新從來不吭嗎?身為內閣輔臣,連最起碼的政治智慧都沒有。

如果不是方孝孺本身在士林、儒派之中的巨大威望,朱允炆是絕不會讓他入閣的,只有才華的人只適合當教授,施政更需要的,是政治眼光和大局觀。

方孝孺這邊碰了一鼻子灰,老實了不少,解縉那邊又提出了海禁之事。

“洪武三十年,海外互市被禁,福建、廣東兩地六處邊市停擺。臣以為,開通海外互市,有助於我大明開闊眼界,更可以通過交易獲取大量的財富,因此,臣請復開海禁。”

朱允炆皺了眉頭,太祖是開明之君,大明立國之初就沒有禁過海,怎麽會在洪武三十年關閉海外互市呢?

“當年,太祖為何禁海?”

解縉將目光移向郁新,後者開口解釋道,“這幾年,海上鬧起了倭寇,南洋諸國,有紅毛夷勾結土著做起了海盜,咱們的絲綢、瓷器、茶葉等貨物一經出海就被劫掠,損失慘重,由於當年逆元兩征倭國均遭海嘯而敗,太祖便定倭國為不征之國,加上大海上風浪莫測,閔浙水師幾次出兵剿匪,都沒能有什麽進展,因此這海市就給禁了。”

朱允炆微微皺起了眉頭,“朕前些日看了閔浙水師的奏本,我大明有八百艘戰船!你告訴朕,剿匪不利?”

明朝水師,名副其實的14——17世紀的世界第一海軍,洪武朝留下的閔浙水師,有足足一千艘巡船和八百艘戰船,其中,有兩百余艘可以遠洋的大船,這還沒加上近六百艘停擺在長江、大運河、鄱陽負責國內運輸的漕運船只,這個數字是不是很震撼?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洪武一朝不過三十一年,自開天辟地開始,一個自廢墟中誕生,破爛不堪的新王朝怎麽會在短短三十年的時間,國力鼎盛到如此地步,這裏面,胡惟庸占了極大的功勞!

當年太祖召胡惟庸禦前奏對,問他,“汝可為丞相否?”

胡惟庸是真有治國才能,當場就立了軍令狀,“給臣十年時間,天下必如貞觀之年。”

於是太祖以胡惟庸為相,授理政獨斷之權,胡惟庸沒讓太祖失望,執政十余年,大明之國力蒸蒸日上,加上老天賞飯,沒有天災,大明朝的生產力以近乎爆炸的方式快速發展,後來胡惟庸被殺,但他制定的國策並沒有被推翻,天下仍然處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