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巴納姆(8)(第3/3頁)

黎凡已經有些等不及了:“那我們可以填了嗎?就在這紙條上寫華倫的名字?”

“等一下……”沈雍樂也在看日記,只是因為視力限制,看得比爵爺慢得多。

不過他僅僅翻了幾頁,便察覺到了不對。

華倫去找林德醫生看病的次數太多了。

莫覺想了想:“應該是去進行心理調節吧。林德原本就是心理醫生,華倫獨自消化了那麽多外界的不友善態度,多半也需要找方法進行自我疏導。”

顏也贊同這個說法。

沈雍樂卻總覺得這樣一來,副本任務實在太過簡單。

他想了想,突然有了另一種猜測:“華倫原本是個十分善良的姑娘,會變得越來越偏執,會不會是受到了某種心理暗示?”

“我是說,主線任務的巴納姆……有可能是指‘巴納姆效應’。”

彈幕不像玩家能提前做功課,紛紛一臉懵逼,不解“巴納姆效應”的意思。

沈雍樂其實自己也不太確定關於心理誘導的猜想,一面也是為了自證邏輯,一面便當做給彈幕科普,先簡單解釋了巴納姆效應。

Barnumeff,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小醜巴納姆的名字命名。

實驗證明,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其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生活中其實有很多潛移默化的例子,比如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的星座分析十分準確,如果身處一個相信星座的小群體中,甚至有可能主動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以越來越貼合星座的描述。

沈雍樂:“後者其實還有另一種心理現象,叫‘霍桑效應’,是指當人們在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注或者觀察的時候,會刻意去改變一些行為或者是言語表達的效應。”

大眾籠統的心理是:愛會讓人迷失自我,做出一些違背本心的事。

沈雍樂猜測:“華倫說不定就是被反復灌輸過這種思想,才會逐漸偏離原本的軌道,越來越固執地想將團長護在舒適圈裏。”

“的確有可能是這樣,”莫覺點頭,阿克夏的主線,不可能只是一個NPC名字那麽簡單,如果換成巴納姆效應就要可信得多,“實際上,受困於巴納姆效應的人,幾乎就是更深層次上的‘洞穴囚徒’。”

顏也已經開始有些發燒了,他閉著眼,低聲接口:“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其實都生活在一個約定俗成觀念的‘洞穴’之中,所信奉的真實只是‘真理’投射的幻影。”

對畸形的偏見、對LGBT社群的排斥、對小眾文化的不理解、對女性形象的固有印象……

不都是因為與看慣的“洞影”背道而馳,才成為了他們眼中的“不正常”?

柏拉圖的洞喻根本上表達了對主觀感知的懷疑,換言之,所有人可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洞穴之影”的侵擾和蒙蔽。

莫覺清了清嗓子,將討論拉了回來:“但是——問題是‘誰殺死了比利’,即便華倫是在被誘導後動的手,殺死比利的也應該是華倫。”

沈雍樂瞬間便明白了爵爺的意思。

按照巴納姆效應的解釋,林德醫生甚至並沒有勸她殺人,只是給了她一個要護著團長的暗示。

不論是決定殺人的人,還是真正動手的人,都應該是華倫自己。

眾人一時沉默。

片刻後,黎凡“啪嗒”一聲,按響了從自己背包中拿出的圓珠筆。

“大家確定了對嗎?那我寫‘華倫’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