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1章 科技的力量

2001年11月12日,在燕京舉辦了一場主題為科技發展未來的科技會議。

這場會議實際上是由科技部牽頭的,但科技部在這場會議中好像在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或許是為了讓更多的科研機構,高校以及企業可以在這場會議上進行更多有效的交流。

在會議現場,孟謙又見到了不少熟人,互聯網行業的幾個老面孔基本都來了,雖有互聯網算不算科技好像一直有爭議,但反正國家始終認定互聯網屬於科技產業。

QQ還拿過一堆科技獎呢。

除了這些老面孔,孟謙還見到了聯想的柳傳志,金山的求伯軍,科大的劉青鋒等一眾企業家,只不過這個時候的劉青鋒之類的一些企業家還沒有太大的名氣。

作為主辦方的科技部首先做了一個開場演講。

演講的內容核心,放在了人才培養上,全文花了大篇幅提及了科技發展的人才發展需求和人才發展目標。

而這,正符合了當下的時代大背景。

2019年的時候,很多人意識到了華夏的強大,但好像不少華夏人把這種自我強大的原因完全歸結在了有錢上,說起自己的祖國為什麽強大,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好像就是市場大,錢多……

反正繞來繞去就是錢,但在西方,他們針對華夏的核心原因真的是因為錢麽,他們真的會怕華夏有錢麽,錢再多,繞得出米元霸權麽?

他們更擔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一個從2001年,更準確說是從1978開始沉澱起來的一件事情。

之前提過多次,華夏從80年代開始了企業端的科技落後,但也是從8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布局一件事情。

從88年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到95年的全面落實科技是第一生產,再到1999年,發生了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為科技發展定下了新的基調,而在這個基調中,有一句意義深遠的話:

進一步實施國家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國家知識創新體系。

然後,就到了下一個關鍵時間點,2001年,華夏開始了全球史無前例的高校自然科學人才及工程人才培養計劃。

截止2019年,短短18年的時間,華夏增設了1800多所高校,在自然科學與工程領域,培養了超過800萬的人才,占全球25%,而相應領域的高素質就業人才,華夏有500萬,是米國的10倍,而且米國的相應領域人才中,有七成是亞洲面孔,其中華夏和印度占了五成。

為什麽理工科概念那麽大,單單要拿自然科學和工程領域說事呢?

因為,工程人才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水平,自然科學人才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科研能力。

工業基礎加科研,這就是工業時代的科技未來。

而在2001年之前,華夏在自然科學領域的人才數量,連米國的一個零頭都沒有,短短18年時間,華夏創造了一個人才奇跡,而且這些人才,正進入各個運用領域。

雖然在2019年他們還沒能完全發光發亮,但在這個未來問題上,米國看的很清楚。

所以網上很多人都好奇說,米國到底在怕華夏什麽,我們明明還是比他落後,米國怕的不是現在的華夏,米國怕的,是未來的華夏,尤其是那個傳說中的,2050年的華夏。

當然,能讓米國懼怕的人才,在國內反而被不少人看不起,在國內經常被認為都是低端人才,畢竟總有一些人自己不好好學習總覺得全華夏的學生都不好好學習。

無所謂,反正這些被看不起的“低端人才”,造出了可以斬斷江河的大橋,造出了可以揚帆遠航的航母,造出了可以飛躍天際的玉兔,無論鍵盤俠怎麽敲擊手裏的鍵盤,永遠撼動不了他們的成就。

而且華夏科研人才最牛逼的地方就在於低齡成就,第三艘航母的總建築師是80後,玉兔研發核心團隊有一批90後。

回到現場,孟謙可以看得出,此刻聽著這樣的演講,在座的人幾乎沒有什麽感觸,也許,誰都想不到華夏會有那樣的未來吧。

所以別說西方怕了,有時候人牛逼起來,自己都怕。

領導講完話後,就輪到華科院上台演講,然後就是清華,燕大,柳傳志……

一眾大佬陸續上台分享。

“孟總在記什麽呢?”聽的有些乏了的張樹新轉過頭就看到孟謙正在筆記本上奮筆疾書。

“記下大家演講的核心。”孟謙一邊寫一邊回應道。

張樹新忍不住一笑,“稿子都不一定是他們寫的,你記這有什麽用。”

“稿子是不是演講者寫的無所謂,重要的是稿子能代表背後的機構,至少,他們說的科研成果或多或少總是真的吧。”孟謙的目光一直聚焦在台上。

張樹新選擇不再說話,但看著孟謙的樣子,不禁又多了幾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