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第2/2頁)

袁紹由此有了這膽大的計劃。

信中還說,袁紹已派人去遊說,想要袁術也加入這個計劃,一起擁立幽州牧劉虞做皇帝。

曹操在給皇帝的信中,義憤填膺,說是袁紹要改易天子的行為,將使天下大亂。如果袁紹果真如此行事,他絕對不會與之同流合汙。到時候袁紹等人向北,他寧可獨自西行。

信末寫道,雖然知道袁紹這等逆舉,但他現在依附於袁紹,還要動用袁紹給他的兵馬,不能公開發聲,使天下盡知,只能如此告知皇帝,盼朝廷早做打算。

一時君臣二人看完這封信,都沉默不語。

劉協將信遞給曹昂。

曹昂仔細收好。

劉協道:“燒掉。”

曹昂一愣。

劉協輕聲道:“留著給旁人看到,便是你父親的罪。來日論功之時,此信自在朕心中。”

曹昂應了一聲,便就著那盞微弱的煤油燈,將這封寫著非常之謀的信,一點一點燒毀了。

君臣二人望著信紙燃燒時那藍微微的火苗,臉上感到陣陣熱意,心中卻都有些發寒。

曹昂道:“陛下,咱們該如何行事?”

劉協沒有回答,卻是道:“你父親這一二年,心中也煎熬吧。”想曹操逃出洛陽城後,加入關東聯軍,在眾人都想別人先沖的時候,自己領兵深入,卻中了徐榮埋伏,此後一路不順,以至於不得不投奔袁紹。對於曹操這樣有抱負的人來說,其間煎熬,可想而知。

劉虞乃是漢宗室,他所鎮守的幽州,在天下來說,原本乃是一處窮州,甚至一度需要青、冀兩州補貼開支。但是在劉虞寬仁的政策之下,又因青州、冀州戰亂不斷,幽州竟然成了此時少有的安定之所,谷價低廉平穩。

劉虞作為一方父母官,能力是優等的。

袁紹的野心是很大的。他不甘於只是做討伐董卓的總盟主。他想要擁立之功,要做皇帝之下第一人。

曹昂低聲道:“時局如此,忠貞之士,各有難言之痛,然而此痛,又怎能及得上陛下萬一。”

劉協轉而問道:“你們自北邊回來,途徑洛陽,看董卓人馬可有動向?”

曹昂道:“末將回來之時,見董卓帳下士卒,在洛陽城周邊劫掠,無人敢攔。聽董承將軍說,董卓不日便要將洛陽城中的糧草金銀都運回長安城來。”他頓了頓,又道:“聽說連先帝陵寢之中的寶物,他們也不曾放過。”

劉協眸中閃過一絲怒意。

曹昂又道:“陛下,可要末將給父親回信?”

劉協道:“朕來給他寫回信。劉虞之事,不足為慮。”

如果沒有記錯,劉虞後來死在了公孫瓚的手上。

而公孫瓚,正是盧植曾經的學生。

劉協道:“你長途奔波而至,也累了。咱們這便歇下。明日祭祀太一神,你跟淳於陽一同,隨朕往甘泉宮去。記得派人,請朕的老師盧子幹也一同前來。”

翌日晚間,乃是正月十五,夜空中一輪明月,尚未完全圓滿。

皇帝擺駕甘泉宮泰畤。

盧植作為帝師,也接受了共同祭祀的榮耀。

劉協望著手中的明燈,笑道:“從前武帝祭祀太一神,有人說是因道家講究三官下降之日,天官好樂,地官好人,水官好燈,所以縱樂張燈。後來又有人說是明帝時,提倡佛法,學摩喝陀國做法,是日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燃燈表佛。不知道幾代之下,後人說起朕今日祭祀,是因為什麽。”

劉協這番話,非但熟知武帝、明帝時的事情,而是能由今思古,轉而想到後人思今,這等思維方式,幾乎超出了一個十二歲孩子該有的能力。

好在盧植早已習慣自己這皇帝學生談吐不同尋常人。

盧植與小皇帝相處近兩年來,既是師生君臣,又因年齡,隱然有父子之感,交談之時,卻又常有知己之意。盧植聽小皇帝閑話而談,便也應道:“據說明帝時,佛教與道教鬥法,有燒經像無損而發光之奇事,卻也不知真偽。”

劉協望著手中明燈,一笑道:“道法咱們早已熟知。倒是佛經裏說,‘無量火焰,照耀無極’,能解蕓蕓眾生之煩惱。朕今日請師父同來祭祀燃燈,也想求一盞明燈,解朕之煩惱,也即解眾生之煩惱。”

盧植一愣,道:“陛下所求,為何等樣明燈?”

劉協望著他,手托明燈,光耀滿面,微笑道:“只求老師一封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