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6章 東瀛最後的決戰

東瀛四島,安蕓國,白起率領的東路大軍耐心等到楚武統帥偏師攻入尾張國,倭軍軍心動搖,這才開始對倭軍以及海上同盟援軍進行總攻。

東國大名們的領土都受到楚武的威脅,軍心潰散,一些家眷更是被楚武活捉,用來威脅在安蕓國集結的大名們。

東瀛大名們面臨進退兩難的局面。

一方面,楚武正在攻打他們的老巢,兵力空虛的關東地區,根本無法防守楚武、孫尚香、蘇烈、諸葛亮他們的攻勢,節節敗退。

海上同盟此時再調兵,也很難挽救糜爛的局勢。

另一方面,東瀛大名們不敢調兵回去,否則正面的白起大軍長驅直入,結果會更加慘烈。

總的來說,安蕓國的決戰不是白起主動挑起,而是織田信長親自挑起的決戰。

尾張國已經被楚武沖垮,東國大名們人心惶惶,清野堅壁的防守戰術已經被楚武這一支偏師破壞,所以東國大名們不得不迎戰。

東國大名們離開城池,與海上同盟的“火龍”、“獅鷲”兩個軍團,以及來自海上同盟的領主拿騷的莫裏斯率領的尼德蘭軍團,共同形成海上同盟聯軍。

在防守京都大戰失利的真田昌幸、真田幸村、鈴木重秀率領殘兵進入安蕓國,與海上同盟匯合。

在嚴島逃亡回來的柴羽秀吉、黑田官兵衛重新回到織田信長的麾下。

東國已經一片糜爛,甚至江戶川也被放棄,所有東瀛大名們將最後的希望放在安蕓國的決戰上。

擊敗白起,還有希望回頭去收拾入侵他們後方的楚武。

這也是織田信長的計劃,唯一的機會。

將一昧防守的海上同盟從堅固的山城吸引出來,這是白起的戰略意圖。

白起正想要和織田信長打野外殲滅戰,而不是曠日持久的攻堅戰。

白起、嶽飛、樂毅三人主導這一場大戰。

除了原本的東瀛討伐軍以外,楚天從河中戰場調來一批精銳,加強白起等人的軍力。

一時間,安蕓國龍爭虎鬥。

東瀛討伐戰後期,看似是大夏王朝與東瀛大名們的較量,實際上已經演變成大夏王朝與海上同盟扳手腕。

如果沒有海上同盟源源不斷給東瀛大名們輸血,並且陸續派出援軍,東瀛四島早就被白起、楚武平定。

風如龍,雲似虎,兩軍對陣,殺氣騰騰。

白起親自坐鎮中軍,得到王翦的部分秦銳士支援的白起,有了更大的底氣殲滅海上同盟的兵力。

嶽飛在南,樂毅在北,占據山地地形。

周瑜、陸遜統帥弓弩兵種,進行遠程殺傷。

倭軍這邊,東瀛大名們坐鎮中堅,合眾國軍團在南,尼德蘭軍團在北。

這一戰徹底決定東瀛四島的歸屬。

東瀛大名們老巢被爆,已經沒有周旋的機會,只有背水一戰,尚有一線生機。

失敗了,他們徹底失去所有領土,已經沒有任何機會。

“諸君,封國已然淪陷,各地告急,且無需理會。只要拿下此勝,海上同盟將會給予我們更多兵力,到時,諸君還是大名,諸君的家族將永享榮華!”

“願武運昌隆!”

“武運昌隆!”

織田信長率領一眾大名們誓師,破釜沉舟。

這一次是真正的賭國運了,沒有退路。

柴羽秀吉、武田忠義、德川家康、伊達政宗、真田幸村、毛利輝元等大名們齊聲宣誓。

他們已經不再理會糜爛的後方,任憑楚武在關東攻城略地。

贏了安蕓國之戰,那麽,還有力挽狂瀾的機會。

“沒想到最終還是走到這一步,還有機會嗎?如果實在不行,或許臣服,然後再尋找機會,這才是上策吧。”

德川家康雖然與一群大名共同進退,內心也十分猶豫。

作為老烏龜式的人物,德川家康認為只要熬死楚天,或許大夏王朝的繼位者沒有那麽有魄力,大夏王朝四分五裂,他還有機會東山再起。

不過,德川家康也不知道投降以後會不會被處決。

那樣的話,如何東山再起?

楚天奉行的規則與東瀛大名們不同。

東瀛大名之間的戰鬥,有時候確實會要求戰敗者切腹,但多數時候還是會保留對方的性命和封地,又或者,只是削減部分領土,要求人質。

楚天的規則卻是沒收大名們的所有領土,然後進行壓榨,家破人亡,從此中落。

“武田家,決不能落後!”

武田忠義繼承武田信玄的特性“風林火山”,是目前武田家最後的軍魂,帶領武田家的赤備騎兵進入戰場。

“越後國,為戰死的家督而戰!”

上杉謙信戰死後,由其養子上杉景勝擔任家督,統領越後國的殘兵,參與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