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山巍[14] 磁分散電弧等離子體!(第2/3頁)

因為無論是微觀還是宏觀世界的作用力都相似,彼此建立起來的標準模型可以互通有無。

理論上而言,軸子一定存在,但這個假想粒子只是‘可能’是構成暗物質的潛在粒子之一!

所以黑科技程序說的是‘暗物質最有力候選粒子之一’而不是‘暗物質粒子’這個肯定的答案,真是該死的嚴謹!

目前全球各國都在建立相應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裝置,華國15年發射的dampe(暗物質粒子探測),可能這麽說不認識,中文名‘悟空’就應該熟悉了。

其次還有世界最深地下室的‘熊貓計劃’實驗探測器於去年完成升級,也是探尋暗物質的大型機器裝置。

國外還有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國際多國聯合合作的新型探測器xenon1t等等。

以上是不同裝置、不同方式尋找暗物質的途徑,而證明‘軸子’的存在無疑可用德國的alps裝置、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cast裝置(世界最靈敏的軸子望日鏡),或者國內‘熊貓計劃’實驗探測的軸子暈望遠鏡。

除非親自參與這些科研大工程項目、得以操控大型科研裝置,否則光憑文獻和軟件模擬,絕對不可能捕捉到‘軸子’。

這一關著實很難!

盛明安暫且將其放置處理,轉而看向下面的材料革命,磁分散電弧等離子的數值模擬?

這跟石墨烯提取技術有什麽直接聯系嗎?或者有什麽直接作用?

黑科技程序總不會給他沒用的提示。

盛明安若有所思,陷入頭腦風暴中,從等離子體工藝制備石墨烯的方式聯想到目前已有的幾種技術。

射頻感應加熱等離子體、微波加熱等離子體,是熱解碳氫化合物合成石墨烯的技術,但耗能太高,產品均勻性低和穩定性不足,存在非常明顯的技術瓶頸,不能實現石墨烯的大規模產業化生產。

“磁分散電弧等離子?”盛明安喃喃自語:“熱等離子體的技術,因為等離子體的導電率隨溫度升高,電弧自動收縮,要求石墨烯合成在瞬息之間……”

大面積均衡加熱難以準確控制,最終導致成品性能不足。

要想低成本、大規模生產就得解決產品均勻差和能耗高的技術缺陷。

但不管是那項技術都主要涉及到熱等離子體的原理,利用高溫下的熱等離子體條件實現復雜的工藝過程。

而實現熱等離子體最常用的方式之一是電弧熱等離子體。

可是熱等離子體分散狀態下必須達成大面積而且密度均勻分布的條件,也是當下亟需解決的技術難題。

簡單點來說,采用熱等離子體技術合成石墨烯是獲得石墨烯的方式之一,而通過解決熱等離子體電弧分散狀態時的不穩定、不均勻性等問題,就是實現高質量低成本、產業化生產石墨烯的重要途徑之一。

那麽問題來了,如何實現電弧熱離子體的技術缺陷?

草稿本已經被畫出了完整的樹狀圖,盛明安的目光又回到樹幹最初的‘磁分散電弧等離子體’,猜測這大概就是解決難題的提示了。

這時外賣到了,盛明安收起草稿本,吃完午飯,回到實驗室繼續原來的工作。

他分配的科研項目是光量子糾纏態的制備和觀察實驗,正進行到快要收尾的部分。

光量子糾纏態是潘教授負責的一個國家科研項目,大項目衍生出數十個小項目,盛明安領隊的小組就分配到了其中一個。

光量子糾纏,被譽為鬼魅似的超距作用,原理是來自同一束光的兩個光子分離後,其中一個光子無論作出任何行為,另一個光子就算遠在宇宙盡頭也會作出一模一樣的行為。

物理學家們至今無法解釋光量子糾纏,將其歸納入量子力學並通過該理論研究光通信技術。

實驗通過半導體藍光激光器測量光子對比度,並通過該測量方式驗證貝爾不等式。

同期研究生是女孩,叫李楠。

李楠見他來了就主動讓開位置,同時將她中午一個小時內的數據記錄同上午盛明安記錄的數據歸納後的草稿遞過來:“激光的聚焦和光路調節都按照之前模擬設定的數據設置好了,晶軸方向調成豎直,得出來的幹涉條紋如下——”

她調出電腦存档的截圖,黑色的圖片上出現整齊的白色條紋。

“但是測算過後的數據不太對,我找不到問題所在。”

“我看看。”

盛明安接過李楠的草稿,結合幹涉圖反復看了兩遍,終於察覺到異常之處:“糾纏度有點低。”

“是嗎?”李楠驚訝的湊過來看,心裏一番計算後才難以置信的說:“居然是這裏出了問題?!那現在怎麽辦?”

盛明安沉吟,道:“在轉換光路這裏加入主輔兩塊晶體補償走離的光子。”

李楠順著他給出的建議琢磨片刻,眼睛發光:“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