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風華[04](第3/5頁)

而這些快速閃動仿佛快進二十倍的電影畫面只存在在盛明安的腦子裏,無人得以窺見,便無人為之驚嘆。

下一瞬猛然叫停,畫面停在‘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緊接著開始滾動,速度越來越快,記憶模塊由歐盟十幾個國家、四十幾所科研機構聯合提出的ELI計劃,以200PW級別的峰值功率為目標創建超強激光大科學裝置,再跳躍到華、俄、美等國紛紛提出的高峰值功率超強激光裝置……

腦海中關於各國激光裝置發展和計劃的甄選結束,進入下一輪、即如何制造超強超短激光脈沖!

盛明安習慣利用自己高超的記憶力在準備科研工作之前,率先進行記憶模塊思維導圖,由表層進入深層,先鋪開一個大結構、進入下一個結構再鋪開……

層層深入,直至得出最終的目標方向——

“啁啾脈沖放大技術。”

超強超短激光裝置影響著從聚變到天體物理的每一項研究,為人類實驗室提供在此之前僅出現於恒星內部或黑洞邊緣的超高能量密度的極端物理條件,也為人類提供前所未有的全新實驗手段。

可想而知超強超短激光裝置有多重要。

1960年首台激光器問世,為了獲取更短、更高峰值功率的激光脈沖而誕生調Q、鎖模、腔外光柵對壓縮等技術。

但以上這些技術最多只能獲取6飛秒的超短激光脈沖,此後將近20年,該技術沒有明顯突破。

直到1985年的啁啾脈沖放大技術(CPA)問世,而發明啁啾脈沖放大技術的穆盧和他的學生斯特裏克蘭一起獲得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直至今日,全球所有超強超短激光裝置都必須采用啁啾脈沖放大技術。

而所謂的CPA技術,用一個簡單的比喻解釋:一個人太高,門太小,硬闖會破壞門,所以就讓人躺著過去,過程給他一副高蹺。

既安全過門,還長高了。

CPA技術原理大致如上述。

“難度真的很大。”盛明安幾乎無從下手,“或許可以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討論。”

言罷,右手有它自己的意識,直接點開LabRoots論壇進入物理模塊,而右下角的小喇叭正提醒他後台消息累積過多,趕緊去查看或清理。

盛明安點開來看,幾十條消息基本來自布雷克,不是問他什麽時候開始下一輪挑戰賽就是邀請他參加雷達仿真建模挑戰賽。

他簡短回復:[新研究方向是超短超快激光裝置。]

本以為布雷克不在線,沒料到下一秒就收到布雷克的回復:[激光裝置?光學?看來你已經決定放棄雷達工程。]

[是的。]

盛明安等了一會,見布雷克不再回復就退出後台,進論壇物理模塊四處看看。

十幾分鐘後,布雷克又來了消息。

[LabRoots物理學術研討會,時間兩天。今天是第一天,時間是早上9點到12點,下午3點到6點,晚上8點到12點。鏈接在這裏,討論話題涉及物理全領域,我覺得你或許會感興趣。]

[謝謝。這對我來說很有幫助。]

盛明安頓時來了興趣,立刻點進鏈接,進入LabRoots物理研討會模塊,該模塊在每年冬季和春季舉辦一次,全球物理學家都可以參加。

平台對外開放虛擬課堂,每個對物理感興趣的人都可以進入虛擬課堂旁聽研討或參與研討。

盛明安先進去一個‘量子世界理論’的研討會,當聽到討論一方說他的研究已經推翻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時,他立刻退出該虛擬課堂。

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即指微觀粒子的物理量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數值,雖然該原理一直飽受爭議,但越來越多的實驗證實它是這個世界遵循的基本規律之一。

如果量子力學不確定性真被推翻,整個物理學界早就轟動了。

那個自稱推翻量子力學不確定性的人估計是個民科學者。

所謂民科學者大多指妄人科學家,沒什麽真才實學。

盛明安退出後沒著急進虛擬課堂,而是仔細挑選,進入‘啁啾脈沖激光放大系統’的研討課堂。

虛擬課堂裏的人不是很多,零落十幾個。

左下角是虛擬課堂的公共頻道,全部是英文交流,跳得比較快。

有時評論密集,有時則出現空白。

出現空白的時間比較長,這說明課堂討論不是很精彩,引不起旁人的表達欲。

盛明安看向虛擬課堂兩隊就‘CPA原理基礎上,如何制造出10PW甚至100PW的激光器’的論題,一方提出可基於控制展寬器時域色散和色散優化獲得高脈沖質量飛秒激光輸出,另一方則提出基於光束偏轉掃描式帶寬的光參量啁啾脈沖放大(OPCPA)獲得高功率激光輸出。

兩方爭辯激烈,但盛明安聽出他們基本說不到點,怪不得該課堂如此冷清。

即便如此,盛明安還是留在課堂裏聽了半個鐘,直到第三方加入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