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拜別柳永後, 葉安連夜趕回國子監, 此時守約齋的學子大多已經返校,正圍坐在大廳裏, 不知在鼓弄什麽。

“蕭靜靜, 你是不是吹牛呢!怎麽半天都沒弄白?”一少年埋怨, 旁邊人也紛紛附和。

“你們幹嘛呢?”葉安擠了進去, 好奇問道。

眾人一見他仿佛是見了救星, 立刻上前圍住, 七嘴八舌的嚷了起來。

葉安頭大如鬥,最後還是範純仁上前將他解救出來,然後告知他原委。

聽罷葉安滿頭黑線:“所以……你們一幫人在這裏生火生了個把時辰。”

“安哥兒救我!”蕭靜靜一張臉臟的像花貓, 連板牙上都蹭上黑灰, 泫然欲泣的對葉安求救。

任命的嘆了口氣, 雖然知道這幫大少爺們沒什麽生活常識, 但怎麽也沒想到他們竟然連火都不會生。葉安蹲下身,打開火爐的蓋子,然後微愣:“這怎麽……還有幹柴?”

此時正值北宋前期,百姓們燒的都是柴、蘆葦、或各種草和秸稈。北方城市裏主要是燒木頭,但像衙內們大多都比較講究,燒的是加工過的木頭,也就是木炭。如蕭靜靜等人, 一輩子都沒見過直接燒柴火的, 也難怪束手無策了。

“哎, 還不是因為木炭不夠, 祭酒說了,為了節省開支,以後各齋舍每日炭都有定量,這點柴還是趙宗述偷偷從外面買回來的。”範純仁解釋道。

原來,自打唐朝,隨著中原人口的增長,森林越來越少,木柴就已經漸漸供應不上了。到了宋朝,首都為汴梁,柴荒問題不僅沒有緩解,反而更嚴重。首先汴梁的人口比長安更多,其次長安靠近秦嶺,周圍有不少樹木,而開封在大平原上,四周森林極少。

葉安所在的中牟縣,因為背靠虎頭山,好歹不用為柴發愁。但搬到汴梁後,才發現每秤木炭竟賣到了二百多文,都趕上一家人幾天的飯錢了。

“前幾天,我爹上疏給官家,朝廷拿出了四十萬秤木炭半價供應給貧民。百姓為了搶炭一擁而上,踩死了不少人,且還有一些,沒搶到炭投河上吊自殺。”範純仁滿面愁容,他爹因為這件事,好幾天晚飯都沒吃下。

葉安也覺得很不好受,表面上看大宋如今是盛世繁華,可實際上即使在汴梁,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人也有許多。國家雖然想了些舉措,但是一個超級城市的燃料需求,不是光靠政府搞一點平價柴能解決的。他想了想,開口問道:“現在作坊都開始用石炭了,家中不也可以燒嗎?”

範純仁苦笑:“你覺得對於老百姓來說,是上山砍柴費力還是到地下挖煤費力。”

葉安沉默不語,將爐火點燃後回到房內,身為一個現代人,他沒辦法想象在冬天燒不起木柴是種什麽樣的感受。剛穿越之時,葉安尚且覺得這不過是一本書,混混日子就算了。後來因為有了外婆這份羈絆,便打算努力賺錢,生活的更好。而現在嘛……他的目光逐漸堅定起來,他有更大的目標了。

葉小安雄心壯志,正打算摩拳擦掌大幹一場,然而第二日現實卻教了他做人。

“為啥啊?我不過是想印書,國子監的學生不是可以在你們這兒印的嗎?”葉安不可思議的張大眼睛。

在他對面的是一留著兩撇八字胡的矮個男子,語氣中帶著格式化的客套:“以前是這麽規定,不過如今王祭酒整改,我們國子監印書部以後每日都有定量,再多的話,可就要自己掏腰包了。”

沒錯,葉安此行正是想要將柳永的詩集印刷成冊,以供天下人欣賞。一來是感嘆其半生坎坷,這位白衣卿相才華橫溢,他的詞如果只單單流傳於青樓楚館中,未免有些可惜;二來葉安本身來自後世,知道經過千年時光,他的詞已經流失了許多,自己這般做也算是保護文化遺產了。

“既然如此,那我掏錢你們印。”葉安想了想,大家都不容易,他負責花銷總可以了吧。

男子利落的報了個十分可觀的數,葉安眼睛都沒眨一下,當即掏出錢包。對方看著明晃晃的銀子,雙眸微眯。

“哎呀既然如此,那在下就去印了,您且放心候著吧。”

也沒多想,葉安便回去準備功課了,這些日子忙於各種雜事,已經好久沒用“點讀**”來背書。待到下次月考倘若又是倒數第一,王大大恐怕還要diss自己。

然而直到考試結束,印書的人都沒有來找他,葉安等的有些心焦了,便又去詢問。接待的還是那個八字胡,仍然是那副恭恭敬敬的樣子,並且在他開口前就將印好的書交給他。

滿意的翻了翻手裏的詩集,葉安感嘆不愧是官方,紙質字體排版都跟其他地方不一樣。然後期待的問道:“如今印了多少了。”怎麽樣也得有百八十本了吧。

八字胡神色充滿無奈:“回郎君的話,只有這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