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生氣(第4/4頁)

秦硯去年就把《生於淤泥》寄送至康城電影節,並且表示自己願意在康城電影節上進行首映。

其實康城電影節的組委會,在接到秦硯電影的時候也挺驚訝。

在他們的印象中,秦硯一直都是商業片導演,天然就和他們康城電影節氣場不合。

再加上秦硯所說在電影節上首映,這對於商業片來說更不可能。

但是當他們看完生《生於淤泥》,毫不猶豫答應了秦硯的各種條件。

看得出來,康城電影節的評委們很喜歡《生於淤泥》,而且很多評委都各種都向秦硯表示過他們對於《生於淤泥》的看好。

果不其然,在4月份康城電影節名單公布的時候,《生於淤泥》入選了康城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

這個消息一傳出來,便在華語影壇中引發了劇烈的討論。要知道國人對於國際性大獎的追求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當然秦硯可不認為《生於淤泥》就已經穩坐釣魚台。

一方面是《生於淤泥》的質量在參賽作品中,絕對算不上碾壓。

另一方面,哪怕是自許純粹追求的三大電影節,中間還是有太多的利益瓜葛。

康城電影節是三大電影節中商業性最明顯的一個,和好萊塢影業公司之間關系匪淺。

秦硯之前和華納交涉的條件中,有一點就是華納一定要全力支持《生於淤泥》在康城的宣傳工作。

宣傳造勢,並不一定是弄虛作假。

比如少數群體運動比較盛行的年份就會比較青睞LGBT主體的作品,膚色問題爆發的年份,有色人種參與的電影作品獲獎可能更高。

《生於淤泥》明顯是反應階級固化的問題,以華納的能力完全可以操縱部分媒體討論西方階級固化的情況。

而且很多社會問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會有完全不同的答案。這更是媒體們最擅長的本領。

別小瞧媒體,它們被稱之為無冕之王,可是有原因的。它們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類的三觀,哪怕是康城電影節的評委們,也不例外。

秦硯不允許《生於淤泥》有任何的失誤,與謝北楊便提前大半個月的時間來到了康城電影節,幫忙進行宣傳。

要知道康城電影節和奧斯卡這種大鍋飯的獎項不一樣,而是奧斯卡的評委有400人,而康城評委有9個人。

這九個人的藝術審美將決定著最後獎項的歸屬。

這一屆康城電影節的評委主席便是一名女性,她對於細膩電影有明顯的偏愛,《生於淤泥》明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秦硯在拍攝的時候,把很多情緒都演繹得很委婉。

這也是《生於淤泥》得天獨厚的優勢。

的確如同秦硯所猜測,之前《生於淤泥》入選主競賽單元,評委主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保密規格最高的會議室內,9位評委坐在一起,討論著主競賽的名單。他們每個人都審閱了數十部電影,評委可不是一個簡單的活。

“所以對於這次入選名單大家還有什麽意義?”

“華國這一次入選兩部電影,是不是有點多了。”

“怎麽,你覺得《回憶錄》不夠資格嗎?”主席帶著微笑說道。

“當然不是。”

“那你就是對秦硯導演的《生於淤泥》不滿了。”

“秦硯導演的年齡未必也太小了吧。”

“對,我們只是覺得應該更慎重一點。”

“如果因為年齡、國別以及第一次拍文藝片這種理由而拒絕這麽優秀的作品,那才是康城電影節的恥辱。”

當然,秦硯注定無法知道評審主席對於他的支持。

他現在正帶著謝北楊到處宣傳《生於淤泥》,隨著開幕式的逼近,全球電影人都匯聚到康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