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百年策(第2/3頁)

忽然間,喧嘩又沉寂下來,這代表著什麽?天朝廷與諸侯從六百年前,便各自獨立運作,如今汁瀧拋出了集權於洛陽的第一個變革,看似剝奪了諸侯權。卻又放了另一道口:這意味著,從此天下,將由五各出能臣,共同治理!

這說起來輕松,要實施非常難,五人各盤算,要推行到位,不知將多少明爭暗鬥、腥風血雨。但那都是未來的事了,汁瀧不管執行,只管提出,具體事宜,自當讓天朝廷進行消化,必須緩慢推進,絕不操過急,妄想一步到位。

而這個舉措,最力的一點便是化外戰為內鬥,哪怕各地派駐到中央的朝廷官員,鬥得你死我活,屍橫遍地,血流成河,也不關百姓的事了。最後誰是贏家,未知,至少將棋局拉到朝廷上來,便避免了無辜的百姓,在戰爭裏死於非命。

“四,”汁瀧又道,“關於駐兵,各地兵馬解散,放歸封地屯田養民,諸侯保留一定數量的家兵,具體數目,另行裁議。除封王握兵權,守護各地外,余下人等不得再豢養超過一千的家兵。”

汁瀧沒給他們多少考時間,一口氣說了出來:

“五,統一幣值、度量衡,促進天下互通,公卿與士族,領地一律不變。去兵除界,防止外戰爭,改繼承制為嫡庶生俱得封地,避免鬩墻內鬥。”

汁瀧了個頭,所人都過於震驚,乃至已不關後面的話了——畢竟各君只要向朝廷派進官員,便左右天下的發展,不僅幹涉本,更幹涉。

“天下本不該分,”姜恒最後道,“爭端,乃一切動亂根源。我知道各位大人中所想,只要成功左右了朝廷,便能為己謀事,是不是?”

所人中的念頭,都姜恒說了出來。

“但換言,”姜恒提醒道,“這麽一來,就再也沒‘己’與‘貴’這一說法。臣是天下人的臣。假以時日,大家會慢慢發現,爭端將消解,放下多年來的芥蒂,才是唯一的出路。”

王廷收回訂立法令權力,天下政務歸洛陽決定,地方具體執行與行政,歸回地方,諸人漸漸明白了汁瀧朝廷的野,他將不遺余力,等待通過商貿、人口流動等方式,來完成神州百姓的融合,直到根基穩妥後,再將行政權慢慢收回中央。

這也許將是數十年,或百年後的事了。自然,極能也將變成原本的封王通過對天朝廷的滲透,而漸漸一家獨大。

雙方都在權衡,消去立場,將戰場改到朝堂,替代征伐與死亡,卻是最能接受的辦法。但汁瀧最後輕飄飄提出的政策,才是姜恒所拋出的最大殺手鐧——改諸侯嫡繼承制,嫡庶俱獲分封,這將導致諸侯與公卿地,在兩三代人後,越分越小,便於朝廷進行管理與控制,直到積弱難返時,方一舉收歸中央。

諸侯王也許不太願意,但公卿一定願意,畢竟他們或多或少,都與王族宗室著姻親、聯盟等大大小小的關系,這麽一來,諸侯的各便將分到王族權勢與封地,相當於無形中壯大了士族的力量。

兄弟鬩墻,乃是大爭世中嚴削弱家族的力量,姜恒推行此舉,是促進更多的內鬥,是為了在繼承權上一視同仁,實在不好說。

只是當下,所人都未曾注意到這個微小的、混在五條新策中提出的細節,而這細節,將在百年後再一次掀起滔天巨浪。

“如果郢人不願意呢?”羋清說。

“那麽就只能像從前一般了。”汁瀧這次表示出了強硬,就像他的父親一般,他的面容裏依舊著汁琮的影,只不過不似汁琮般充滿戾氣。

“像從前一般是什麽樣?”羋清又道。

“我同意。”畢紹打斷了羋清言。

春陵色變,正要阻止時,畢紹卻說:“總人要這個頭,雍王說得不錯,不想打下去,這就是唯一的出路。”

諸令解與龍於低聲商量片刻,龍於答道:“也該結束了,鄭人同意雍王議,但具體細節,須得謹慎,法令當由各參與,並共同商議。”

“那是自然。”汁瀧說。

諸令解朝龍於點頭,姜恒看在眼裏,十分清楚諸令解將為鄭效力,來到天朝廷,成為天的臂膀。

“但我一個題,”諸令解說,“天若不能勝任,又該如何?”

“天下共討。”姜恒沉聲說,“七年前,你們不正是這麽做的麽?”

他的聲音裏卻沒任何責備意,這是必然。

汁瀧又道:“坐在這個位置上,我就不再是我,我是天下的百姓,神州法,既不能由我隨所欲制定,全由諸侯參與,大家以用商量來解決,你們在擔什麽?”

席間沉默,片刻後,羋清道:“我們不附議。”

姜恒冷淡地說:“當真惜。”

羋清道:“郢人的命運,由我們自己決定。”

姜恒成功地爭取到了兩個盟友,卻早知郢無法贊同新制,既然沒希望,便順自然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