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殿前爭(第2/3頁)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本該如此。

只聽邊均咳了兩聲,慢條斯理道:“汁琮如今已占據了大半個中原,洛陽、安陽、漢中、捷南、嵩縣琴川一帶,盡在他掌握之中。三日前,曾宇率軍南下,開始攻打照水城……”

與姜恒想象中的速度差不多,這也是他尚在落雁時,所商討的南征大計。

接下來,長江會阻住汁琮的腳步,江州易守難攻,汁琮缺水軍,不會去啃這硬骨頭,最好的路就是沿潯水三城,取潯東、潯北、潯陽,入侵越地,再順長江掉頭往東北,繞過崤關,進入鄭國。

一城失,城城失,南方四國僵持百年後,只要一地首先告破,便會迎來連環崩塌。

龍於的軍隊駐守崤關,此時若抽調軍隊回援,汁綾便可輕而易舉攻破崤關,屆時濟州將更危險。

比起戰事推進,姜恒更在乎的,反而是已被納入雍國版圖後的城池,百姓現狀如何。邊均的情報簡直讓他覺得,事情不能再糟了。

雍國開始遷都,目標卻非洛陽,而是安陽。落雁城派出了浩大的遷徙隊伍,趁夏季進入中原腹地,安陽成為了新的王宮,雍國百姓也紛紛遷進了梁國境內。遷都議程在任意一國,俱曠日持久,難以落實。但對汁琮來說,一聲令下,傾舉國之力遷徙與安頓百姓,卻實在輕而易舉不過。

截至半個月前,雍人已有四十萬遷進玉璧關內,在安陽以太子瀧為首,東宮的門客為基礎,組建起了新的國都,並推行新制,亦是姜恒當年在落雁城中所規劃的。

只有一點不同,汁琮將統治範圍內的百姓,分為四等,一等為雍民;二等為風戎、林胡、氐三族隨同雍人遷入關內的外族,喚為“關外民”;三等為嵩縣、洛陽等天子遺民,稱“中原民”;四等則是連年征戰後的戰俘,有鄭、郢、梁人,也有少量代人,乃是“賤民”。

“挺有新意。”姜恒冷冷道。

眾人聽出姜恒在嘲諷,卻無人接話。

“一等民內又有公卿、士等貴族,”邊均慢條斯理道,“大多為官。二等習武較多,三等四等,就隨他們擺布了,賤民不得務農、經商、做工,只能服苦役,或是當兵,自然,這些兵的待遇,不可與雍正規軍同日而語。”

邊均等人倒不如何在乎汁琮的四等人制,畢竟各國雖不似雍這般等級森嚴,貴族與平民之間卻也涇渭分明,回報此議,不過是為了證明汁琮的新朝廷正在按部就班,進一步消化領土。

在雍國如此高效的運轉之下,軍隊得到補員,後勤補給充足,攻破鄭國,指日可待。

“眼下,”邊均說,“汁琮的軍隊再一次擴容,編入中原流民與戰俘之後,已有二十六萬之數,這個數字,在他們打下照水之後,將進一步增加。”

姜恒在心裏默默計算了一下以中原的土地,外加雍國的效率,能拉起一支多少人的軍隊。

邊均說:“根據我們的推測……”

“五十萬。”姜恒已提前回答了這個問題,“征用嵩縣糧庫後,最大限度地壓縮軍餉開支,征集百姓上戰場,再給汁琮四個月,他能召集起五十萬人為他打仗。其中十萬為主力軍,也即風戎與雍的中堅戰力,外加五萬氐人。”

“余下的三十五萬人,則是新兵,”姜恒朝眾人解釋道,“只要喂飽他們,就可派到前線。至於最後會死多少人,對汁琮而言,並不重要。”

在場所有人都沉默了,一支五十萬人的軍隊,哪怕聯合代、鄭、郢三國,也只能召集起不到二十萬,尚不及一半之數。

“鄭國有多少能調用的軍隊?”耿曙在那沉默中開口問道。

“四萬,”太子靈說,“必須留一萬人駐守崤關。”

諸令解說:“汁琮的新軍乃倉促間募來,上戰場實力不行……”

“鄭軍的戰力亦好不到哪兒去,”耿曙不留情面地嘲諷道,“半斤八兩。”

諸令解又要發怒,被太子靈的眼神制止了,耿曙只不過說了實話。

畢紹說:“我有八千禦林軍,可一並交給聶將軍,這是最後追隨我的勇士了,還請聶將軍善待他們。”

耿曙:“我說了要出戰?”

姜恒哭笑不得,想了想,朝太子靈道:“朝熊耒送一封信罷,那父子倆雖然設計殺我們,但這種時候……”

“郢王薨了,”太子靈說,“郢太子也沒了,你不知道?”

“什麽?!”姜恒震驚了,他這一路上根本未曾打聽到多少情報,畢竟大多數時候也都在鄭國的國土上。

“怎麽死的?”耿曙也是一怔,“父子倆都死了?”

太子靈說:“一夜暴斃,死因不明。羋清以公主身份輔政,如今羋家掌握了大權,萬一羋清有了身孕,未來只能扶持羋家後人為國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