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合元動力(第3/4頁)

第二以是天悅投資以七億五千萬現金,從其他投資人手裏收購合元動力10%的股權。

第三是天悅投資往合元動力注入十五億資金,換取20%的股權。

並購注資完成之後,天悅投資將持有合元動力40%的股份,一躍成為合元動力的控股股東;此外以康建鋒為首的創始人團持有合元動力30%的股份,還有30%的股份則繼續分散在和熙基金、東江新興科創基金等投資機構及投資人手裏。

合元動力拿到十五億的注資,除了補充研發經費外,還計劃投資建造一座新的動力電池生產工廠。

合元動力保持獨立運營,獨立承擔動力電池及新材料的設計開發,而動力電池管理系統等關聯核心技術的研發,則由合元動力與天悅工業成立聯合實驗室負責——

曹沫對合元動力除了對主營業務業績、技術路線及發展有相應的要求外,額外一點就是希望合元動力盡可能將生產基地放到崇海的崇新產業園區裏。

崇海制造業的基礎很好、科教力量也強,但在動力電池、新能源及汽車制造等領域則要薄弱了一些,天悅還要盡可能在崇海形成產業聚集,才能更多的挖掘當地的人力、科教等資源。

雖說新海在這些方面,基礎要強出一截,但新海更重視合資車企的發展,也可以說合資車的勢力太強了。

天悅跟合元動力,加起來實打實也有幾十億人民幣的投資落地,但在新海卻得不到政府的足夠重視,工業用地及稅收優惠都遠不及崇海給的政策。

在崇海市委書記單澤鳴親自推動下,崇海大學還直接進行新的學科建設,以便崇海的科教資源能為天悅工業在崇海的發展提供配套服務,這是在新海絕對享受不到的福利。

……

……

“我們在現實中駕駛汽車,一到泊車時就死盯著後視鏡;行駛在擁擠的城市道路中,每天都被後車喇叭嘀嘀催著跑;汽車跨線行駛常常渾然無知;夜晚遠光燈近光燈的交替;遇到交通擁堵,刹車踩得腳抽筋;過彎道時常常下意識的保持原有車速,以及駕駛過程中所遭受到的種種安全問題,其實都可以通過更智能化的駕駛輔助技術避免,或者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種意外事故的發生。而智能駕駛輔助技術的發展,最終必然是為了實現無人駕駛……”

天悅工業的研發及測試中心,十月上旬就搬入新址。

年前在崇海新成立的研發及測試中心,以開發智能駕駛輔助及控制技術為主,也是天悅工業明確以汽車電子信息技術作為重點突破路線的一個核心。

雖然智能駕控研發中心成立的時間很短,算上籌備期到現在都不一年,但天悅享受專利的智能駕駛輔助及控制系統,也開發出雛形來了。

雖然在鄭潺原、顧藩他們眼裏,系統開發出雛形算不上有多了不起的,距離技術成熟只能說是萬裏長征走出第一步,但看到車頂、車身裝滿雷達、攝像頭、無線接收器等各種感應器的原型車在測試車道裏,利用短距通訊實現初步的自動駕駛功能,曹沫、成希都感到很新奇、振奮。

當然,鄭潺原說得謙虛,曹沫還是能感覺到他內心的自豪。

汽車制造,除了傳統專利技術壁壘外,在新興的技術領域,大家都差不多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鄭潺原還是有信心不落後於人的。

傳統的國際大廠在接納、融合新技術時,常常受限於大企業病,顯得保守、拖延,這恰恰也新興車企突出重圍的難得良機。

當然了,也恰如鄭潺原所說,智能駕駛輔助及控制系統開發出雛形,遠不代表成功,距離實用或部分實用,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鄭潺原加盟天悅,帶來他自己所開發的一種用於動力電池汽車的新電機驅動技術,但這項新技術還不夠成熟。

這項技術想要應用於新能源電動汽車,樂觀的估計還需要三年以上的開發周期才有可能成熟。

這其中更關鍵的還是需要進行大量的模擬及實際路況測試,需要投入的資源極為龐大。

這也是鄭潺原最終決定加盟天悅的關鍵原因。

他在新海大學所負責的國家級實驗室,不可能花費那麽多的資源用於新技術的後期開發。

而對其他車企,即便是那些決定邁入新能源汽車制造領域的車企,眼下就有成熟可靠的電機驅動技術可以直接引進使用,就不願意在一項短期無法直接應用,卻需要投入大量資源跟時間的新技術冒險。

天悅收購了這項技術,並願意投入資源進行後期開發。

這對鄭潺原來說,比千萬層級的年薪更有誘惑力。

當然,這主要的還是天悅工業深深打上曹沫他個人獨特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