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仙漂流謀殺案(第2/2頁)

在档案室那一天,福琳得知了第五方的過去,非常震驚,她第一次對第五方產生了同情的心理。以前,她眼中的第五方是一個被謎團纏繞的男孩,狂妄自大,難以相處。但是得知了他有過那樣的童年,這種性格變得順理成章了。母親在他五歲時死亡,父親是一名罪犯,而且母親很有可能死在父親手裏……

他一路走來,會經歷一些可以想象的到嗎?福琳捧了一碰水,澆在自己身上……

“第五方……以後再和他一起工作的時候,對他溫柔一點吧,看著有些……讓人心疼。”

母親死亡,父親是一名在逃的罪犯,沒有親人的陪伴,誰照顧當時只有五歲的第五方?沒有親人的陪伴,他周圍的只是別人異樣的目光。不管周圍的人是有意無意,總是會忍不住多看第五方一眼,然後切切私欲,指點著第五方:“唉?他就是那個孩子嗎?好可憐啊。”也有人當著第五方的面安慰他,讓他堅強起來,不要在意那些有的沒的。也有人誇獎他,一個五歲的孩子,就有這麽正確的是非觀,面對犯罪的父親,能大義滅親直接舉報。

可能說這話的人沒有惡意,也可能是出於好心。但是,在第五方的心裏,聽到這種話,他是不是像大家想得那樣,很感動周圍的人這麽關心自己?不,周圍人的“關懷”只是在一遍一遍又一遍地提醒第五方,讓他不斷地回想起自己的父母和天翻地覆的變化。

還是孩子的第五方真的能直接面對嗎?五歲的孩子做不到的。而周圍的人讓他連用時間治療傷口的道路都阻斷了。他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不和別人交流希望大家別注意到自己,不要再跑過來提醒自己,你母親死了,你爸爸是個殺人犯,你爸爸還是你親口舉報的。再重復一遍,這裏不是說這群人做得不對,只是說這個時候的關心會害了第五方。

第五方不斷的逃避著周圍人的“關懷”,想要一點點寧靜,但是,卻背上了性格惡劣,難以相處的標簽。第五方的傷口需要長時間才能撫平,而人類的善心總是短暫的。換位思考,你一直向一個人表示關懷,但總得不到回復,你是不是就不想再伸出援手了。也不要急著否定,捫心自問,我們真的能做到不求回報去幫助一個人嗎?短時間內是可以的,時間長了很難。那些助人為樂的道德模範,他們得到了回報,就是被幫助者的感謝和笑容,這讓他們覺得自己的付出值得,讓他們感到開心。而第五方這裏,幫助第五方的人得到的是第五方的逃避,被第五方“推開”。

再接下來,第五方面對的就是冷漠,人走茶涼的冷漠。從他的親戚到鄰居再到朋友,最後到每一個認識他的人。不斷有人從他身邊離開,當他回過神來時,原來自己已經是孤身一人了。有的人會喜歡孤獨一人,但沒有人可以一直忍受這種孤獨。第五方想伸手去結交一些朋友時,卻發現,他已經喪失了社交的能力。當一個人不能改變現狀的時候,就只能習慣現狀。第五方唯一能做的是,繼續忍受孤獨,直到最後習慣了它,成為今天性格古怪很難相處的第五方。

他並不是難以相處,他只是習慣自己呆在自己的小圈子裏,害怕和別人交流,害怕對人敞開心扉。

好了,第五方就是這樣一個男人。不管以後他會解開什麽樣的疑難雜案,顯示他怎麽聰明。他都是一個連交朋友都不會的白癡。不過,這樣的人,更真實一點。上帝是公平的,他給予你一樣東西,必然會從你身邊奪走一樣東西。他是絕對不會創造出十全十美的人的。第五方被賜予的是某種可以用來破案的天賦,被奪走的,便是和人交際的能力。

最開始的時候,第五方和福琳在大街上相遇,那個時候就認出了福琳。因為第五方調查了即將和自己合作的福琳。她的樣子已經被印在他的腦海裏。而這個時候,第五方沒有上前和福琳打招呼,表明自己的身份。是為了制造懸念裝逼嗎?如果是寫小說的話,小說情節可能會這麽設置。但是放在第五方身上,他是一個社交恐懼症晚期,他和人主動打招呼握手和要他命是一個概念。

人際關系這種東西,比創作一個不可能犯罪要難一萬倍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