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觀山太保(第2/3頁)

除了這三支以外,便盡是散盜和民盜,稍微有點名堂的,也不過就是南邊背屍翻窨子的,其余雞鳴狗盜之流,都是不值一提。但在近幾百年的盜墓史上,卻始終流傳著一個極其神秘的傳說。據說明代有群倒鬥之徒被稱為“觀山太保”,擅於觀山指迷,秘密發掘了許多帝王陵寢,他們的手法和盜墓動機從來沒人知道,一旦做出事來連神仙都猜他不到。傳說僅限於此,當世之人對他們再無更多了解了,連那些傳說裏的觀山事跡是真是假都不好判斷。

想不到今日竟在瓶山露房後的隧道裏,撞見了一具觀山太保的屍體。看此人裝扮舉止和所攜物品之詭異,實是平生前所未見之奇,陳瞎子聯想到以前走千家過百戶的飛賊裏,有一門善會“縮骨法”,也就是賊偷作起法來,便可以鉆狗洞老鼠洞進人門戶緊閉的深宅大院,在裏面竊取錢物,然後原路潛回。

但這邪法為時辰所限,一旦延誤耽擱了,小偷就得死在屋內。不過這畢竟只是市井傳聞,世上雖是真有脫銬破枷的縮骨之術,卻只是拆脫身體關節,並不能鉆貓狗之洞。但另有門與控屍術近似的傀儡術,可以控制紙人紙狗鉆入門墻縫隙偷盜,其控制原理並不是以魂附紙,而是驅使大批蟲蟻為盜,其中的具體情形連陳瞎子也不清楚。

看那鐵閣子裏的剪紙人與死在大門外的觀山太保,似乎也正是用邪門方術竊取鐵樓中的丹藥,為了免於被山中蜈蚣咬噬,這位觀山盜墓之人在自己體內灌注了藥水,才得以潛入此地,可似乎這鐵樓屍桂的格局出乎他意料,時辰耗得太久,竟至術盡身亡於此。

陳瞎子以自己的經驗推斷出了七八分,只是大明觀山太保的盜墓之道奇詭無方,不是內行人根本看不出這些底細。卸嶺群盜為了盜掘瓶山古墓,可謂傾盡了全力,不僅耗費錢物,更折損了許多人手,卻不料竟遇到一出“二進宮”,足足晚了觀山太保幾百年。

不過看這黑廝死在隧道裏,身上並無明器珍寶,而且無人收屍,這也足以說明他雖捷足先登進入瓶山盜寶,但並沒有隨行的其余同夥,如果山裏真有古墓大藏,墓室裏的東西多半還是完好的。

陳瞎子想到此處,心意稍平。從古到今,成體系的盜墓組織之間,從無恩怨過節兒,相互間完全處於一種互不幹涉的狀態,誰要是比別人晚了一步,等到進古墓倒鬥之時,發現墓中已有其他人事先光顧過了,那也最多自認倒黴而已,所以對在墓中發現一具身掛觀山腰牌的古屍,群盜都沒有太過放在心上,畢竟是早已死去兩朝的古人了,於磚爐密室裏焚化了這具屍體之後,便不再理會此事。

看看搬空了老桂樹下的珍寶異器,群盜便遣出幾名手腳伶俐的探子,當先摸進隧道裏探路,其余的大隊跟著陳瞎子與鷓鴣哨在後攢行。這條造在山腹裏的地道迂回曲折,隨著山勢緩緩而上,走出一段,石道漸行漸高,陡然變為石梯,攀上去又是個狹窄的山洞。密道口的蓋子已被揭掉廠,眾人籠著火燭出了洞,眼前就是一片殘椽斷瓦的宮殿廢墟。

果然不出陳瞎子所料,這裏就是最初進來的後殿。後殿與丹宮無量殿之間的通道,都被元人用巨石鉛水封死,這片殿閣已在陳瞎子等人逃離之時給付之一炬了。連接丹井的密道藏在庭園假山之中,位置極其隱蔽,若不是在裏面鉆出來,從後殿絕難找到。

到了此處,陳瞎子心中不免有些焦躁,藏在山裏的蜈蚣都被剿盡了,卻始終沒找到半點墓室的痕跡,一處處的全是虛域疑冢,不禁暗罵元人奸猾。歷朝歷代中最難盜發的便是元墓,蓋因元時各種文化兼容並收,即便同樣是貴族王公,他們的葬法葬俗也大相徑庭。陵墓的布局和選址,帶有許多西域漠北的風俗,又混合了中原風水龍脈的奧妙,橫埋倒葬的匣子墳,便是這一特殊時期的產物,所以倒鬥的手藝人盜掘元墓之事,大半都是誤打誤撞挖出來的,元代古冢歷來便是盜墓這一行當裏的“盲點”。

這時有陳瞎子的手下給他獻計,既然遍尋不見墓室大藏,何不再用“甕聽法”探知?這甕聽法便是在山裏挖個坑,埋個大小可以裝人的甕器下去,然後盜墓賊蹲伏在甕內,相當於身在地中,借巨甕來擴充耳音,偵聽地下空間的方位。

陳瞎子搖了搖頭,這顯然是外行話。甕聽法只町探聽低於埋甕位置以下的地底,多用於土層之中,瓶山的山勢歪斜欲倒,又是滿山青巖大石,根本無法施展此法。另外初探瓶山之際,便已用“聞”字訣聽過此山了,只辨得山腹裏洞穴廣大,一處接著一處,正因洞穴太多,影響了地底回聲的精準,即使陳瞎子耳力超於常人,也不能細辨此山內部的各處輪廓,遂不用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