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鎮陵譜(第2/3頁)

Shirley 楊點頭道:“沒錯,這石獸外形確實像負碑的奇獸赑屃,但是你看它整體都是圓雕手法制造,龜甲紋路清晰,但是唯獨四只爪子形狀尖銳,像是鋒利的武器,口中全是利齒,這些都和椒圖的特征吻合,只不過可能由於古滇國地域文化不同,使得這只椒圖與中原地區的有些區別。”

Shirley 楊說罷,又取出孫教授所拍的照片讓我們看,照片中是獻王祭天禮地的六獸,其中有一只與這石頭椒圖十分相似。我仔細對照,果然這只椒圖頭頂也有個眼形圓球,不過先前被樹根遮擋,沒有發現。

Shirley 楊接著說道:“古書中記載,椒圖好閉,有鎮宅僻邪之意。這椒圖的作用,主要是用以鎮壓王墓附近邪氣,在王墓完工後埋在外圍,就像是現代建築儀式中的奠基典禮。我之所以推斷它是椒圖,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背上的短碑,這根本不是普通的石碑,有可能是獻王墓的陵譜。”

三人都登上石獸後背的龜甲,用傘兵刀輕輕剝落陵譜上的泥土,上面雕刻的文字和圖案逐漸顯露出來,果然不出Shirley 楊所料。此刻我和胖子也不得不服,今天露了怯,只好將來有機會再找回這個場子。

Shirley 楊用照相機把刻在石碑上的陵譜,一一拍攝下來。這陵譜上的信息多得出乎意料,詳盡地敘說了獻王墓建造的經過,甚至包括陪陵的部分也都有記述。不過文句古奧,有些字它認識我,我不認識它,只好再由Shirley 楊加以說明,三人一起,逐字逐句地看了下去。

陵譜上首先說的是古滇國是秦始皇下設的三個郡,秦末楚漢並起,天下動蕩,這三個郡的首領就采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封閉了與北方的交通往來,自立一國。後來漢朝定了天下基業,但是從漢代立國之始,便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脅,自顧不暇,一直沒工夫理會滇王。

古滇國的末期,來自北方漢帝國的壓力越來越大,國事日非,天心已去,漢武帝向滇王索要上古的神物雮塵珠,國內為此產生了激烈的分歧。獻王帶了真正的雮塵珠從滇國中脫離出來,遠涉至滇西的崇山峻嶺之中。滇王只得以一枚“影珠”進獻給漢武帝。

Shirley 楊看到這裏,有些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我最擔心的一個問題終於澄清了,因為在歷史上埋葬漢武帝的茂陵,被農民軍挖了個底朝天,墓中陪葬的雮塵珠就此流落世間。這段歷史同獻王墓的時間難以對應,原來茂陵中只是一枚冒充的影珠。”

陵譜接下來記述道:雮塵珠是地母所化的鳳凰,自商周時代起,就被認為可以通過這件神器,修煉成仙,有脫胎換骨之效,但是需要在特殊的地點,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周文王曾經把這些內容,詳細地記錄在了天書之中。

不過這些機密始終掌握在統治階級手中,幾乎所有的君主都夢想能夠成仙得道,長生不死,永葆萬年江山,所以都竭盡全力去破解雮塵珠的秘密。秦末之時,這件神物流落到了滇南,獻王就是因為舍不得這件雮塵珠,所以才離國而去,準備到山裏找個地方修煉成仙,而獻王墓的位置,就選在了一處風水術士眼中的神仙洞府。

獻王墓前後總共修建了二十七年,修建的人力始終維持在十萬左右,幾乎是傾國之力,除了奴隸還有許多當地的夷人……

我們看到這裏,都不禁咋舌,原來獻王這輩子沒幹別的,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修造他的陵墓上了,想要死後在“水龍暈”中屍解成仙,這事多少有些讓人難以相信。雮塵珠的傳說我們已經掌握了不少,但是至今也沒有確切的內容,至於獻王死後有沒有成仙,陵譜上沒有任何記載,這恐怕要等我們摸進了獻王墓才能揭曉謎底。

然而陵譜上只有對獻王墓修建經過的記錄,至於古墓地宮等等一個字也沒有。

其次記錄的是陪陵的狀況。除了殉葬坑,真正的陪陵只有一位主祭司,在獻王入斂之後,從深谷中找來兩株能改風水格局的榕樹,先將鎮陵譜埋入地下,榕樹植到其上,然後捉來以人俑飼養的巨蟒。這種蟒在陵譜中被描繪成了青龍,極其兇猛殘暴,是遮龍山一帶才有的猛獸。當巨蟒吃夠了人俑之後,就會昏睡過去,這時候再動手活剝了蟒皮,和大祭司一起裝進棺中,蟒肉人體,加上桐木棺底,與這株老樹就會逐漸長為一體,得以長久地維持肉體不腐不爛。

由於那口玉棺破損了,這裏的風水格局一破,壓制在地下幾千年的地氣得以宣泄,雷暴黑雲,都是地脈產生了變化,這才把埋在樹下的鎮陵譜拱了出來。

最後,鎮陵譜上還有些弘德頌功的描寫,都沒什麽大用。胖子見並沒記載獻王墓中都有何種珍奇的陪葬品,不免有些許失落,而在我看來,這些信息已經足夠讓我們順利找到目標了,既然知道了這裏的風水格局,只需要用羅盤定位,就算找不到蛇河,也盡可以找到目標倒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