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黑沙漠(第3/3頁)

逐漸清理開沙丘,這是一面槌形的石墻,除了被爆破的這面,其余的部分都深埋在黃沙之下。

看來是一座魏晉時期典型的石頭墓,巨大厚實的山石砌成拱形,縫隙用麻魚膠粘合,這樣的石墓在西夜遺跡附近十分常見。十九世紀早期,歐洲的一位探險家曾經這樣形容:“沙漠中隨處可見的石墓,有大有小,數不勝數,有一多半埋在黃沙下面,露出外邊的黑色尖頂,如同縮小版的埃及金字塔,在石墓林立的沙漠中穿行,那情景讓人嘆為觀止。”

現在這些石墓已經被沙漠徹底覆蓋,很難尋覓其蹤影了,陳教授估計可能是和前幾天的那次大沙暴有關,大風使這座石墓露出了一部分,沒想到那些盜墓賊來得好快,考古隊還是晚了一步。

這一路上我們已經見到了若幹處被偷盜損壞的古墓,難怪陳教授如此焦急,拼了老命也要進沙漠,如果再不制止這一帶的盜墓活動,恐怕在不久的將來,什麽都剩不下來。

墓穴的破洞裏黑乎乎的,我和陳教授郝愛國等人打著手電筒進去查看。墓室相當於一間小平房大小,裏面散落著四五口木棺,棺板都被撬壞,丟在一旁,到處都被翻得一片狼藉。

那些棺木有大有小,似乎是一處合葬墓,棺裏的古屍只剩下一具年輕女性的幹屍,長發多辮,只有頭部保存比較完好,身體都已破碎,其余的料想都被盜墓賊搬走了。

新疆沙漠中的古墓,與財寶價值相等的,就是墓中的幹屍。我聽陳教授講過,古屍分為帶有水分的濕屍,如馬王堆女屍;還有蠟屍,是一種經過特殊處理過的屍體;凍屍存在於積雪萬年不化的冰川地區;鞣屍則類似於僵屍;其余的還有像標本一樣的灌屍等等。

幹屍中也分為若幹種,有用石灰或木炭等幹燥劑放在棺木中形成的幹屍,也有像古埃及用特殊防腐處理技術,人工制造的木乃伊。

而新疆的幹屍則完全是在一個高溫、幹燥、無菌的特殊環境下自然形成的,這種幹屍,年代稍微久遠的,就相當值錢,海外一些博物館、展覽館、收藏家們爭相高價收購。

陳教授見這處石墓中的其余幹屍都被盜了,而且破壞得一塌糊塗,止不住唉聲嘆氣,只好讓幾個學生把墓中殘破的物品都整理整理,看看還能不能搶救出什麽來。

我擔心教授太激動,身體承受不住,就勸他早點休息,陳教授又囑咐了郝愛國幾句,讓他帶人把石墓的情況詳細記錄下來,就由胖子送他回營地休息了。

第二天風還是沒停,就這麽不緊不慢地刮著,考古隊出發的時候,陳教授找到我,他說昨天夜裏見到的那個石墓,被盜的時間不超過三五天,也許有一隊盜墓賊已經早於咱們進入了黑沙漠深處,咱們不能耽擱,最好能趕上去抓住他們。

我隨便應付了幾句,心想可他娘的千萬別碰上,同行是冤家,何況盜這處石頭墓的那幫家夥有軍用炸藥,說不定還有什麽犀利的器械,跟他們遭遇了,免不了就得大打出手。我倒是不在乎,問題是這些考古隊的,萬一出現了死傷,這責任可就太大了。

不過這話又說回來了,茫茫沙漠,兩隊人要想碰上,談何容易,要不是我們昨天見這座沙丘是這附近最高的一處,也不會在此宿營,更加不會誤打誤撞遇到那被盜的石墓,哪還有第二次這麽巧的事,也許那些家夥偷完幹屍就回去了。

隨後的這十幾天裏,考古隊在黑沙漠中越走越深,最後失去了茲獨暗河的蹤跡,連續幾天都在原地兜開了圈子。茲獨在當地古語中的意思是“影子”,這條地下河就像是影子一樣,無法捕捉。安力滿老漢的眼睛都瞪紅了,最後一抖手,徹底沒辦法了,看來胡大只允許咱們走到這裏。

眾人人困馬乏,誰也走不動了。這幾天沙漠裏沒有一絲風,太陽掛在天上的時間格外的長,為了節約飲用水,隊員們白天就在沙地上挖個坑,上面支起防雨帆布,吸著地上的涼氣,借以保持身體的水分,只有晚上和早晨才行路,一半路騎駱駝,一半路開十一號。

再往前走,糧食和水都不夠了,如果一兩天之內再不走回頭路,往回走的時候,就得宰駱駝吃了。

我看著這些疲憊已極、嘴唇暴裂的人們,知道差不多到極限了,眼見太陽升了起來,溫度越來越高,便讓大家挖坑休息。

安頓好後,Shirley 楊找到我和安力滿,商量路線的事。

Shirley 楊說:“胡隊長,安力滿老先生,在我那本英國探險家筆記中,有這樣的記載,那位英國探險家也是在黑沙漠深處失去了茲獨暗河的蹤跡,在這一片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中,兩座巨大的黑色磁山迎著夕陽的余輝相對而立,如同兩位身披黑甲的遠古武士,沉默地守護著古老的秘密,穿過像大門一樣的山谷,一座傳說中的城市出現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