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一章 能源A計劃(27)(第2/3頁)

說到這,華伯濤將壇子小心翼翼的擱在了腳下,然後摸出瑞士軍刀來,從十幾個刀片中,找到了一個類似於鋼針的東西,捅進了壇子頂部的一個不起眼的小紅點。

等華伯濤再將鋼針抽出的時候,壇子裏發出咯噔一聲。

看到這一幕,華伯濤微微一笑,伸出手來輕輕一擰,那個讓獨眼龍費勁九牛二虎之力都弄不開的蓋子,就開了。

“瞧見了吧,這就是知識的力量。”楊開朝著獨眼龍笑了笑,說道。

“還是華教授厲害。”獨眼龍由衷的贊嘆。

打開蓋子後,映入眼簾的是一些黑乎乎的米飯,分量還不少,占據了滿滿一壇子,楊開估計是一個成年人兩頓的飯量。

說是米飯,其實也不盡然。這種米飯,是一個個用煮熟的大米捏成的小圓球,小圓球上顆粒飽滿,外表的那層黑乎乎的東西,像是某種特制的醬汁,在飯團放進去以後,特意澆上去調味的。

對於很久沒吃到大米飯的楊開等人來說,這東西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前些天,陳天頂還在抱怨,在祥瑞鎮最遺憾的就是找不到賣米飯的地方。那地方是東北極寒地區,不適合水稻生長,所以吃的大多是面食。

“華教授,這種米飯是日本人的食物?”楊開聞了聞,說道。

壇子裏的味道還好,除了醬香,就是米飯的味道,中間夾雜了一絲餿味,但並不明顯,看來這種真空包裝,的確起了很大的作用。

“是的,在日本人口中,這不叫米飯,叫飯團。”華伯濤說道:“我剛才不是提到過嗎?日本士兵的主食品,就是這種飯團。”

說罷,他湊近望了一眼:“這種飯熱一下就能吃,上面的黑色東西,是味噌,調味用的。”

“華教授,那這日本人為什麽不吃米飯,而吃飯團呢?”楊開問道:“感覺有點多此一舉。”

“這你就不知道了。”華伯濤笑著解釋道:“飯團從很早以前就已經是日本人外出野餐以及午餐便當的首選食物。三角形狀的米飯團外層以海苔包裹,裏面的餡料通常是腌漬酸梅以及一片烤魚等,制作飯團非常簡單而且很快速,所以非常適合外帶食用。有證據顯示,早在平安時代,當時的士兵就曾經攜帶飯團在身,因此飯團可說是由來已久。”

“那麽這種飯團,有歷史背景嗎?”楊開想了想,好奇的說道:“莫非和那個斯帕姆午餐肉差不多?”

“其實也談不上什麽歷史背景……”華伯濤搖了搖頭,答道:“日本飯團,其實最早出現在普通人家。男人要去田裏幹活,有可能要工作一天,飯菜麽又不容易帶,日本婦女就想到了把飯揉成一個團。然後光吃團也不好吃,就往裏面加了酸梅,外面包一條海苔,隨後花樣越來越多,餡料用烤魚呀,魚片啊,等等,這也是慢慢演變過來的。就和我們北方的包子,肉夾饃,煎餅卷大蔥是一個道理。”

“原來是這樣,呵呵,華教授,我可又長見識了。”楊開笑道。

“老華,既然都開口了,就連那個味噌一起解釋解釋吧,我看那黑乎乎的東西,和三文魚罐頭裏的豆鼓,有點相像。”陳天頂疑惑的說道:“但二者又不是同一種東西,日本人吃的東西,當真奇了怪了。”

陳天頂是吃貨,對於自己不知道的食物和調味料,自然是窮追猛舍。若是不明白個透徹,怕是他三天三夜都輾轉反側的合不上眼。

“陳老板,你的鼻子可真尖,這都能聞出來。”華伯濤有些驚訝的說道。

“對於吃的東西,我可不光是鼻子尖,眼睛也亮著呢。”陳天頂開起了玩笑。

“好,好,既然如此,我就多說幾句。”華伯濤清了清嗓子:“所謂的味噌,是一種調味品,以營養豐富,味道獨特而風靡日本。味噌最早發源於中國或泰國西部,它與豆類通過黴菌繁殖而制得的豆瓣醬、黃豆醬、豆豉等很相似。據說,是由唐朝鑒真和尚傳到日本的,也有一種說法是通過朝鮮半島傳到日本。”

“在日本,主要以味噌湯的方式食用味噌,此外在蒸魚、飯團、蔬菜時加入味噌、糖、醋等拌和的調味料,能使飯菜的味道更鮮美,經常食用的話,也很有利於健康。”

聽了華伯濤的解釋,楊開有些啞口無言。

“華教授,我怎麽感覺,日本人什麽東西,都是學我們的。”說完,他豎起五個手指,每說一句話都壓下一根手指:“米飯是的,黃豆醬也是的,陶瓷也是的,就連唐裝,唐刀等等一切一切,差不多都是的。”

“你應該說,日本人完整復制了我們唐朝的文化。”華伯濤嘆了口氣說道。

“這就是日本人的優點,他們善於學習,將別人的長處,慢慢變成自己的長處。但同時,他們也很聰明,並不是什麽都學,而是只學好的,不學壞的。所以近代史上,我們這泱泱大國,才會被這種彈丸小國處處欺負,從甲午戰爭開始,唉,往後就不能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