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穿越者(第2/2頁)

崔羅什在郡裏做了多年功曹,頗有政績,他吃杏被噎死,州裏的人們無不嘆息。

這個故事中,有一個細節,那就是崔羅什在與貴夫人的交談中顯露出的淵博的學識。主人公有這樣的素養並不奇怪,因為他來自當時頂級的世家大族清河崔氏。

從東漢後期到唐朝末年,是中國的世家大族時代,或者稱之為門閥士族時代(日本和西方稱為中古貴族時代)。到唐朝時,在一種感覺上,隨著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和經濟上的占田蔭客制的廢除,以及科舉選官制度的誕生,魏晉以來的世家時代已經走到了盡頭。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因為就歷史事實看,中國的世家時代有兩個階段最輝煌,一是兩晉北朝,二就是唐朝。

東漢後期,汝南袁氏和弘農楊氏依靠經學崛起,拉開了七百年世家政治時代的大幕。

三國時,曹操主要依靠潁川荀氏擊敗汝南袁氏。在世家政治正式確立的西晉,河東裴氏和瑯琊王氏為雙星。

至東晉南朝,則是我們熟悉的瑯琊王氏、陳郡謝氏。

北朝則首推清河崔氏、範陽盧氏。唐承北朝而來,以“崔、盧、李、鄭”為四大世家。崔、李各有兩家,加上相對有些沒落的王氏,又稱“五姓七家”:即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趙郡李氏、隴西李氏、太原王氏。

“四姓”或者說“五姓七家”擁有東漢以來綿延的政治和文化上的顯貴傳統,在唐時為整個社會所推崇。這表現在各個方面。於志怪上,就是:唐朝作者給故事的主人公取姓名時,不是姓崔、盧、李、鄭,就是姓蕭、裴、韋、薛、柳、杜(次一等的世家)。

盛唐時,皇家和朝廷對“四姓”進行過打擊。但絲毫不見效果。滿朝大臣如房玄齡、魏徵等仍費盡心思向這四姓求婚。太宗李世民對“四姓”的高傲和社會上對他們的推崇大惑不解,直接點名“崔、盧、李、鄭”,發出迷茫的質問:“我實在不明白‘四姓’為什麽如此自矜,世間又為什麽如此看重他們?!”在此之前,他命重臣修《氏族志》,但在初稿中,編修者無視皇室,而將博陵崔氏排為天下第一。

為保持門當戶對和血統的純潔,“四姓”通常不會搭理外人,而只在他們內部進行著通婚。到唐高宗時,皇帝以法律的形式頒布《禁婚詔》,禁止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趙郡李氏、隴西李氏、太原王氏這七姓中的主要家族自為婚姻。但結果依舊不如意,反倒進一步增加了他們的分量,“皆稱‘禁婚家’,益自貴”。

晚唐文宗時(公元826年~840年),皇帝向宰相滎陽鄭覃求婚,希望鄭覃能把孫女嫁給皇太子,但鄭覃寧可把孫女嫁給時為九品官的清河崔某。為此文宗很無語:“民間修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門閥)。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大唐皇室面對“崔、盧、李、鄭”,感到的是沒有辦法的自卑。因為在壓制“四姓”的同時,皇室又稱自己祖上出自隴西李氏。這種矛盾和混亂說明了他們進退失據。

皇室如此渺小,那些世家大族又何以那麽高傲?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政治上世代為官。但別忘了,盛唐時代,朝廷對“四姓”是壓制的,他們真正能做到高官的沒幾個。這跟魏晉南北朝時的情況大為不同。為什麽在沒有高官的情況下他們還那麽驕傲?上面的故事實際上已經給出了答案,這就是文化學識的世代沉澱積累和連綿不斷的傳遞。而這,也是“崔、盧、李、鄭”等世家大族尊貴的本質所在。在東漢後期,他們就是憑著這個崛起的。

所以,世家之貴,貴在文化學識和由此形成的傳統,以及擁有這種傳統的人在自己身上折射出的從容、優雅、高邁的氣質風采。以崔羅什所在的清河崔氏為例,就以家風儉樸孝悌、學識深厚廣博著稱,所以在面對貴夫人時能從容應答。

“安史之亂”後,隨著政治中樞的重建和科舉考試的日益重要,“崔、盧、李、鄭”等世家大族再次在政治領域輝煌起來。他們深厚的家學傳統在科考中顯示出巨大的優勢。

以範陽盧氏為例,在中晚唐時代,共有一百多人考中進士。要知道,唐朝的進士考試是最難的,而且錄取人數極少,每年二三十人。範陽盧氏成績如此優異,自然得益於自東漢以來連綿不斷的家學傳統。再以本故事主人公所在的清河崔氏為例,唐時共十二人出任宰相,“安史之亂”後就占到十人之多,他們基本上都是依靠學識考中進士而走入仕途的。

當時,“崔、盧、李、鄭”中,又以隴西姑臧大房李氏、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盧氏、滎陽昭國鄭氏最高貴。以上四家,即使為布衣,仍傲視公卿:“姓崔、盧、李、鄭了,余復何求耶?”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排除裏面的清高外,道出的是他們精神上的富有。如果沒有強大的家族文化傳統,這種富有又如何能支撐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