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術(第5/5頁)

難陀說:“難道她們瘋了嗎?”突然起身,抽出將軍的佩刀,奔向三尼姑。眾人驚。難陀揮刀,三尼姑鮮血飛濺。將軍瞠目結舌,呼人捉那難陀,後者笑:“莫驚慌,你們看——”說罷,將三尼姑舉起來,竟是三支竹杖,其血為酒。

還有一次,難陀與人飲酒,興趣所來,叫人砍下他的腦袋,釘耳朵於柱上,頸間無血。此時,身體仍坐於席間不倒。酒上來,灌入脖中,釘在柱子上的腦袋,竟微微泛出紅暈,面赤而歌。無頭的難陀,則在一旁打著拍子。吃喝完畢,無頭之身走至柱前,取下腦袋安在自己的脖子上,沒有一點疤痕。

《西遊記》中車遲國鬥法,比的不正是此術麽?

難陀曾在成都被一人供養,數日後欲離去,主人不想叫他走,就鎖上了院門。難陀微笑,來到院墻前,走著走著,竟走進墻裏,很快壁上就只有難陀袈裟的一角了。主人上前去拽,衣角頃刻間消失。轉天,墻壁上出現一幅難陀的人像,後來色彩漸漸淡去,七日後空留下墨跡。第八日,痕跡也沒了,而此時難陀已至遠離成都的彭州地界。

以杖變人、砍頭復原、隱跡穿墻,如此幻術,難陀皆精。

在唐時,跟幻術相近的,除了魔術外,還有妖術:“韓佽在桂州,有妖賊封盈,能為數裏霧。先是常行野外,見黃蛺蝶數十,因逐之,至一大樹下忽滅。掘之,得石函,素書大如臂,遂成左道……”

如果非要定義的話,幻術的本質是以意念為手段,使人在精神上產生迷幻,從而看到眼前發生的不可思議的事。有些幻術也並非完全沒有科學依據,比如荊州有醫師名張七政,善“戲術”,曾取馬草一掬,再三揉之,悉成燈蛾一般飛去。在這裏,用了摩擦起電的原理,令帶電體互相排斥而飄飛。但是,他的另一種幻術,人們就不得其妙了:“畫一婦人於壁,酌酒滿杯飲之,酒無遺滴。逡巡,畫婦人面赤……其術終不肯傳人。”

我們以下面這個美麗的故事結束有關幻術的一切。

穆宗長慶年間(公元821年~824年),有楊山人,名隱之,寓居湖南郴州。

唐時多見“山人”“居士”“上人”“處士”這樣的詞。“上人”來自佛教,專指僧人;“居士”和“處士”,與現在所理解的多有不同,在當時專指不做官的修行之人,既包括向佛的,也包括向道的。“山人”也是如此,該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到唐朝時特別流行,成為一個階層,指未入官場而隱居終身的人,比如詩人孟浩然,在當時被稱為“孟山人”,如此等等。

楊隱之平素喜尋訪修行之士。時有居士姓唐名道可,已上百歲。

這一天,楊隱之去拜見唐道可,肯定是談得投機,後者留楊住下。到晚上,幽室昏暗,唐道可喊來自己八十歲的女兒,說:“可剪月一枚。”

楊隱之大驚,卻見那老閨女取了剪刀和紙張,很快剪出一彎月亮,隨後貼在墻壁上。

接下來,唐老起身對月亮道:“今晚有客,可賜光明。”

話音落,紙月亮驟然生輝,映照滿屋。

唐道可並非虛妄的人物,史上有記載,其人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一直在郴州陵谷隱居,與女兒相依為命,逝於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活了一百四十歲。

楊隱之告辭時,唐道可送客,順便在庭院中施展了一下拿手的幻術:他以拐杖擊地,掀起灰塵,一時天地間盡暗。慢慢地,塵埃落定,定睛再看,庭院裏懸崖陡峭,山谷重疊,亂石穿空,楊隱之汗透衣裳。

唐道可笑道:“莫怕,此為娛目之術而已。”

說罷,掃其庭院,又有塵起,落定之後,庭院景象如舊。

幻術是神秘主義者的通靈術。那些詭異的幻術師,是一個又一個的夢幻制造者。但遺憾的是,在唐朝之後它們永遠地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