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禮的秘密(第3/3頁)

崔暢大驚,似實難相信,馬上變卦,說:“我實在沒有這麽個孩子,剛才開玩笑呢!”

崔暢堅決不認,官員只好把崔涵帶回去。過了兩天,再次把崔涵帶到崔暢家,後者還是不認,並在門前點火,驅鬼魂。崔家兩口子,一人持刀,一人持桃枝,齊聲說:“你不必來!我們不是你父母,你也不是我們的孩子,你還是快走吧,再見!”

崔涵哭泣著離去,遊魂洛陽街市,到了夜裏,就寄居在寺院門下。

後來,洛陽人發現這位地下人畏懼日光和水火兵器,走路疾快,直至疲憊不已才停下,人們都稱之為鬼。

洛陽奉洛裏,是賣喪葬用品的地方。有一天,崔涵轉悠到這地方,在一家棺材店門前站住:“用柏木做棺材,別用桑木做裏襯!”

人問其故,他說:“冥界有規矩,死時被柏木棺材收殮,入幽冥後,可免服兵役。有一次,冥界征發鬼兵,一鬼說,我可是從柏木棺材裏出來的,應免服兵役。但被負責征兵的幽冥官員拒絕,官員說:你的棺材外表雖是柏木的,但裏襯卻是桑木的。”

洛陽人聞聽此言,爭相為自己提前購買柏木棺材,一時間柏木價格飛漲,商人們賺了一大筆銀子。但當時就有很多人懷疑:這可能是經銷柏木的商人搞的營銷法,塑造了崔涵這麽個人物,編出一個段子,唯一的目的是促銷他們的棺材。時至今日,柏木家具都賣不出好價格,就是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它是做壽材用的。

言歸正傳。

屍體大殮後,棺材前需要擺放酒食肉飯。哭喪時,一邊搖蓋叩棺,一邊呼喊亡者的名字:“起來再吃點東西吧,起來再吃點東西吧。”連續喊三遍後停止。婦女哭喪時,需用白扇掩面,或不露面,只在帷幄裏號啕。居喪期間,也有不能哭的時候——合釘棺材並為之刷漆時若哭,釘子就不能將棺材釘牢,油漆也不會幹。

在此之前,應將下葬日蔔算出。

起靈時,要唱紼謳。“紼”是牽引靈車的繩索,“謳”是牽引繩索時所唱之歌,即挽歌。

關於挽歌,很多唐朝人認為開始於西漢初年“田橫五百士”的故事。當時,田橫不屈劉邦,在海島自殺。追隨者不敢大哭,“為歌以寄哀也”。又有人認為“挽歌出於漢武帝,役人勞苦,歌聲哀切,遂以送終,非古制也”。但段成式的一位朋友(工部郎中嚴厚本)認為:“挽歌其來久矣。據《左氏傳》,公會吳子伐齊,將戰,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示必死也。”也就是說,這一習俗至少在春秋時已有了。段成式認同這一點。最初,只有貴族死後才唱挽歌,到漢魏以後平民的葬禮也開始唱了。

在選擇墓地時,最好在柏樹林中。即使找不到樹林,也最好在墳前種兩棵柏樹,這為的是防罔象和弗述。

這是兩種兇獸。

罔象狀如小兒,赤黑色,赤爪,大耳,長臂,又叫魍象、沐腫,迷戀死屍,“好食亡者肝”,但畏“虎與柏”。弗述,是另一種兇獸。按《酉陽雜俎》記載:“昔秦時陳倉人,獵得獸若彘而不知名。道逢二童子,曰:‘此名弗述,常在地中食逝者腦。欲殺之,當以柏插其首。’”這種兇獸也受制於柏。

如果說柏樹是二兇獸的天然敵手,那麽葬禮中使用的魌頭就是人為防範了。

所謂魌頭,是一種驅鬼面具,同時具有收集逝者魂魄的作用。它別名叫蘇衣被,又稱狂阻,分兩類,四個眼睛的叫方相,兩個眼睛的叫僛。方相俗稱“開路神”,走在驅鬼隊伍的最前面,樣子如下:“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據傳說,它也能驅逐罔象。

陪葬品中需要有木偶的習俗起自虞卿。此人是戰國時的名士。之所以需要造一些木屋、木車馬、木奴婢隨屍骨埋下,很大的一個原因是用以抵代蟲蠱在地下對逝者的吞噬。下葬的時候,要將搭在棺材上的銘旌(人死後用金粉書寫的有題詞的綢子)去掉。因銘旌上寫有生人的名字,生人名字被埋葬實在不吉。與逝者一起下葬的,會有很多物品,但不能有皮革、鐵器、銅鏡等東西,因為逝者不能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