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萬唐軍一夜凍成冰屍(第5/5頁)

大唐安西軍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於第五天遭到大食軍隊的翻盤,“士卒死亡略盡,所余才數千人”。但這並沒有摧毀高仙芝的意志,他想收拾殘部,向大唐屬國借兵再戰,一如唐太宗時代的外交官王玄策降服天竺那樣。

但終為李嗣業所勸阻。

高仙芝帶著殘余的五六千人馬退回了龜茲。大食軍隊畏於唐軍的勇武,也沒敢乘勝追擊,而是見好就收,至此停止了東進步伐。

在作為正史的新、舊《唐書》中,關於怛羅斯之役的記載非常零星,兩書的撰寫者似乎並不太關心這一戰,認為只是唐朝在西域若幹次征戰中的一次而已。但這一戰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卻產生了巨大影響:該戰中,大食軍隊俘虜了一些唐朝士兵和工匠,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由此傳入阿拉伯,隨後又傳到歐洲。世界文明的進程,就這樣偶然地被改寫了。

高仙芝也從怛羅斯帶回來一些物件。比如,一種叫“訶黎勒”的東西。唐人的記載是:“高仙芝伐大食,得訶黎勒,長五六寸。初置抹肚中,便覺腹痛,因快痢十余行。初謂訶黎勒為祟,因欲棄之,以問大食長老,長老雲:‘此物人帶,一切病消,痢者出惡物耳。’仙芝甚寶惜之,天寶末被誅,遂失所在。”這是一種可以去掉人體惡疾的寶物。

但在玄宗末年,唐朝之疾已無法根治了。

在高仙芝帶著“訶黎勒”和幾千名殘兵憂郁地回到大唐後,玄宗寬慰有加,征其入朝,封右羽林大將軍。在長安,高仙芝開始了難得的一段安閑的日子。但四年過後,天寶狂飆驟起,“安史之亂”爆發。玄宗以高仙芝為主將禦敵。在此之前,高仙芝的老部下封常清已與叛軍接戰,但連戰連敗,在退逃途中,於陜州附近遇見高仙芝的人馬,極言安祿山軍勢之不可擋,又言此時潼關缺少兵力,一旦叛軍長途奔襲潼關,長安就危險了,所以建議高仙芝放棄陜州而退保潼關。

這時監軍宦官仍是邊令誠。當初他曾保舉高仙芝,後來高仙芝沒怎麽買賬。因為他厭惡宦官幹涉軍事。這一次,邊令誠扮演了落井下石的角色,上讒言,指責仙芝不戰而退,且克扣給士兵的軍需與賞賜。六神無主的玄宗在震怒中傳旨斬殺高仙芝。

被縛後,面對士兵們,高仙芝說:“我退不假,但引軍至此,為護衛長安,亦無克扣軍需與賞賜。如果我說的是真的,你們就為我呼冤枉。”營中士兵皆呼:“枉!”但亦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