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大胡蜂

我們一行人清晨從蓮溪院出發,一路上跋山涉水,快步而行。山路崎嶇,但我是個健康狀況極好的青年,又是個慣會走路的人,因此體力極好;老爸、了塵師太、孫嘉奇和阿秀都是武功好手,內力充沛,而且除了老爸之外,其余三人都是在山中長大的,走山路自然不在話下。因此雖然山高路遠,道路曲折,但我們卻還不懼,更兼路途中景色優美,我們一邊走路,一邊閑聊,一邊看景,遇到美不勝收處,精神均是大振,疲勞苦頓早就拋到九霄雲外了。

途中,我們所遭遇奇石怪峰不計其數,對於有名的峰巒怪石,了塵師太、阿秀和孫嘉奇都詳加描述,解說給我和老爸知道。諸如“華石尖”、“駱駝峰”、“姑娘樓”、“聖垛山”、“牧虎頂”等景致,不但令人感慨造物者之神詭奇妙,更還有美麗的神話故事傳說,讓人心底頓生無數感慨。據說那牧虎頂在清朝時,居住著一位老漢,牧羊為生。忽一日,老漢見幾只斑斕大虎將山頂圍住,哀鳴不止,看見老漢,也不傷人,老漢便上前觀望,一看之下,原來是一只大老虎前足受傷,老漢不忍,便采集草藥敷在老虎傷口上,並為其包紮。十數日後,老虎傷口痊愈,攜帶許多山雞、野兔前來報恩,從此以後,這裏的老虎便不再傷人,老漢也和老虎們成了好友,眾虎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猶如老漢所牧養的羊一樣。後來,老漢去世,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傳奇人物,便將這座山頭叫做牧虎頂。

這個故事讓我和老爸感慨不已,現在牧虎頂還在,卻哪裏還有老虎的影子?

當年人與老虎和睦共處的情景自然也是一去不復返了。

我們這一行人或多或少都與“道”有關,除我之外,他們四人所修煉的武功或者法術或者相術多源自道家,而我所鉆研的《麻衣相法》、《義山公錄》更是起源自道家,老子所著《道德經》有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這天地間最最基本,也最最重要的規律就是自然,自然而然,自然本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從而達到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人祭天地、敬鬼神,雖然在現在來說是一種封建迷信行為,但仔細想想,這又何嘗不是順天保民、敬畏生命的體現?

人類愈是堅信人定勝天,人類愈是無敵,而當人類真正無敵於自然的時候,或許大災大禍也已經蓄足了勢,只等著發難了。

路上看見兩個觀景台,孫嘉奇說那一個是“望月台”,晚間在此觀月,最是清亮,最是賞心悅目;另一個是“陶公台”,乃是春秋時期越國大夫範蠡逃避戰亂後修身養性之地。

我看著山道兩旁無數的草木,隨山勢而賦形,心中實在是無比艷羨。

孫嘉奇道:“此時的山景還未到最佳之時,如果等到春夏之交,蒼松翠柏、綠樹紅花漫山遍野,三步一溪、五步一潭、十步一瀑,那時節才讓人賞心悅目。到了晚間,登台賞月、飲酒做歌、鬥詩會友、揮劍助興,那是何等的愜意啊!”

我道:“說不定有朝一日,我就來這裏隱居了。”

孫嘉奇笑道:“那最好,我肯定經常來找你,哈哈……”

我們談興甚歡,只是阿秀,雖然一路上也有說有笑,但和我四目相對時,總還有些郁郁寡歡的神色在眼裏,看到這情形,我心中不免十分歉然。

大約過了兩個多小時,我們走到山道的一個轉角處,只見內側山崖上藤蔓密布,枝枝丫丫,黃綠相間,遍布石間。忽然,我看見兩條幾乎如同小兒手臂粗細的藤蔓下掛著兩個水桶大小的黃黑色囊狀物,十分奇特。

“孫叔叔,那是什麽東西?”我問孫嘉奇道。

我這麽一說,他們都站在路上不動,看那東西,孫嘉奇看了一眼,訝聲道:“是蜂巢吧。”

“啥?”我登時眼珠子都直了,“水桶大小的蜂巢?”

阿秀指著那囊狀物,道:“你看,好像有幾個蜜蜂在那兒飛。”

我仔細一看,確實有幾只類似蜜蜂的飛蟲在囊狀物旁邊盤旋,仔細聽,還能聽到一些“嗡嗡”的響聲,但是這些蜜蜂個頭都大的可怕,每一只都足有人的拇指大小。

老爸看了一眼道:“是大胡蜂。”

我詫異道:“大胡蜂不是生活在南方嗎,怎麽南陽境內也出現了?”

孫嘉奇道:“伏牛山中寶天曼地段本就是過渡帶的綜合性生態系統,有大胡蜂也不足為奇,只是這麽大的胡蜂,我還是第一次見。”

了塵師太點頭道:“這是伏牛山深山中特有的大胡蜂,毒性非常厲害,咱們要小心了,千萬不要招惹它們,對於普通人,兩三只都足以致命。”

“有這麽厲害!”我驚訝地吐了吐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