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陰爩(第2/3頁)

就因為它記載的格式很清晰化,所以我的印象也很深刻,特別是歷史上的三次陰爩之禍。

第一次的陰爩之禍,發生在唐朝武則天執政時期的神龍元年。

第二次的陰爩之禍,發生在宋徽宗執政時期的崇寧三年。

最後一次的陰爩之禍,則是發生在明朝時期,朱元璋執政的洪武年間。

無論是哪一次陰爩之禍,都是引起了當時朝廷的震動,死傷人數也是駭人聽聞,就比如神龍元年的那次事件。

“天象險生,大邪將至,穢氣沖鬥,帝星殂亡。”

這是武則天手下術士給她的消息,出人意料的是,這消息不光武則天知道了,沒過多久,連朝廷裏的不少官員都聽說了這消息,當時武則天可是氣得半死。

雖然氣,但那時候的武則天可不比以往,她在元年正月初的時候,就已經身患重病臥床不起了。

也許是她知道自己命數將近的緣故,她並沒怎麽責罰那個術士,只是問了術士一句:“邪祟生於何地?”

“祟若泉湧,生於西江,顯於東南三百裏。”

果不其然,在這術士得到結論的第二天,距離帝都三百裏之遠的東南地,某個並不繁榮的山村裏,忽然就莫名其妙的出現了一個天坑。

(注釋:天坑,地面塌陷而出的大坑,深淺不一。)

那個坑並不算深,不過兩丈深淺,其中的容積也不大,似是沒什麽特殊的地方,但等官府接到消息前往山村的時候,眾人都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在坑洞的地步,有著一層淺淺的綠水,看似濃稠,卻給人一種莫名的透徹感。

天色漸晚,官兵們也就在山村中駐紮了下來,說是要等朝廷裏的“特派員”前來觀察,這地方得暫時封鎖了。

當時誰都沒想到,就是這麽一掉以輕心,卻讓得三百余人死在了這一次的陰爩之禍裏。

第二天一早,附近的縣令又調集了不少官兵前往山村,這群官兵也沒多想,就那麽聽話的進了山,進了村落,然後……

“南至山嶺,北至松頭,長三裏之地,盡蓋血穢也。”

“爛肉遍地,穢氣熏天,來人聞之欲嘔,心驚膽碎,懼至不能行焉。”

光是這幾句話就足以說明當時的場景了。

其實也怪那些死者太倒黴,自己是怎麽死的都不知道,看見陰爩也不認識,就那麽在旁邊紮了營地,晚上陰爩來了也沒人通知,我估計那些在山村裏守夜的官兵要麽是睡著了,要麽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等守夜的人注意到這事,恐怕陰爩都已經蔓延到他們腳下了。

陰爩確實陰險可怕,出現消失,從不出聲,只是有股怪味兒,但卻沒那麽刺鼻,算是個“刺客型”的角色,就喜歡在不知不覺中偷襲你。

至於之後這事是怎麽解決的,那本書上還真沒說清楚,就是說了有這麽一件事而已,還說了一些不著關系的事,例如,這次的陰爩之禍就是武則天要駕崩的征兆等等。

陰爩之禍的第二次出現,與第三次出現,都有異曲同工的地方。

出現陰爩的位置都距離帝都不過三裏遠,而死傷的人數,也都是在六百余人左右,這點就讓我有點費解了。

原書是這麽記載的。(大段的就不搬了,具體的東西也就暫且不提了,字面理解差不多是那個意思)

“崇寧三年,七月十七午時,烈日之下,地湧碧水,破土而出,自東河徑至西昌府,兩裏之地再無生者也,碎屍層疊,怨氣沖天,碧水忽入地縫,然,蹤跡難尋焉。”

“洪武七年,三月初三子時,清月皎潔,城外忽來悲號,須臾悲號大盛,去人只聞腥風撲面,惡臭來鼻,雞犬亦盡,南角無復行人焉。”

(注釋:以上內容,皆摘抄至《三朝通史》,撰書人為明朝末期的一位野史學家,名吳思江,字長水,)

“麻煩了,往後退,這些東西暫時過不來。”胖叔咬著牙說道,“這東西本事很大?”我見胖叔的臉越來越白,忍不住問道:“咱們吸到那些煙氣沒事兒吧?!”

說句毫不裝逼的話,我跟海東青還真有點害怕那些綠色的煙氣,要是那些煙全是毒煙,那麽我們可沒地方哭去了。

“煙氣沒事,但那些綠水不能碰,碰一下,立馬就死。”胖叔手微微顫著,從兜裏拿出了三枚銅錢,用蚨匕割破手指,將血沾在了那幾個銅錢上,然後遠遠的拋向了正在蔓延的綠水……

只見胖叔飛快地用蚨匕在地面上懸空虛畫著,似乎是在畫什麽符咒一般,隨即,他從包裏拿出了一炷貢香,點燃放在地上,擡頭看了看已被綠水淹沒的銅錢,沒有遲疑,高舉蚨匕,猛的插在了地面上。

當時我還害怕這蚨匕被他一下子弄斷了,但等我們仔細一看後,頓時,我跟海東青驚訝的不能自已。